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3-10 21:43

  本文关键词: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农业大学》 2010年

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崔有为  

【摘要】: 礼貌是判断处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的言行的社会标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存在于各种语言、各种文化中。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对礼貌的表达和理解不同,导致误会与冲突日益突出。鉴于此,通过比较研究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无疑会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减少语用失误,帮助交际者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一方面,由于礼貌的普遍属性、共同的情感需要及共同的社会交际需要,英汉礼貌原则在语用和具体准则两个层面存在相似点,例如:等级性、矛盾性、合适性、目的导向性以及关系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家庭结构的简单与复杂、隐私与态度热情、等级与平等观念的不同,英汉礼貌原则在贬己尊人准则的侧重点、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称呼准则这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汉语礼貌原则出现了一些深刻变化:越来越突出自我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和隐私意识,礼貌形式进一步简化甚至缺失。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归纳、演绎和图表等方法。 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指出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介绍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第三章介绍了利奇的英语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原则。第四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区别了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第五章讨论了英汉礼貌原则的相似点。第六章探索了造成其差异及相似点的原因。第七章指出汉语礼貌原则呈现出一些深刻变化。第八章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第六章是结论,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给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5-7
  • Abstract in Chinese7-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5
  • 1.1 The General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12-13
  • 1.2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13
  •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13-14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3
  • 2.1 Definitions of Politeness and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15-18
  • 2.2 A Brief Survey on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broad18-20
  • 2.3 A Brief Survey on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 Home20-22
  • 2.4 Summary22-23
  • Chapter 3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Proposed by Geoffrey Leech and the Chinese One Proposed by Gu Yueguo23-35
  • 3.1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Proposed by Geoffrey Leech23-28
  • 3.1.1 Tact Maxim23-24
  • 3.1.2 Generosity Maxim24
  • 3.1.3 Approbation Maxim24-25
  • 3.1.4 Modesty Maxim25-26
  • 3.1.5 Agreement Maxim26-27
  • 3.1.6 Sympathy Maxim27-28
  • 3.2 The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 Proposed by Gu Yueguo28-34
  • 3.2.1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Maxim28-29
  • 3.2.2 Address Maxim29-30
  • 3.2.3 Refinement Maxim30-31
  • 3.2.4 Agreement Maxim31-32
  • 3.2.5 Virtue-word-behavior Maxim32-34
  • 3.3 Summary34-35
  • Chapter 4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One35-46
  • 4.1 Different Emphases of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Maxim35-37
  • 4.2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to Moral37-39
  • 4.3 Differences in Address Maxim39-44
  • 4.4 Summary44-46
  • Chapter 5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One46-58
  • 5.1 Common Grounds at the Pragmatic Level46-52
  • 5.1.1 Scales46-47
  • 5.1.2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Principles47-49
  • 5.1.3 The Appropriateness49-51
  • 5.1.4 The Goal-orientation51
  • 5.1.5 The Agreement about Relationship51-52
  • 5.2 Common Grounds at the Level of the Specific Maxims52-57
  • 5.3 Summary57-58
  • Chapter 6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One58-70
  • 6.1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One58-66
  • 6.1.1 The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58-60
  • 6.1.2 The Family Structure: Simple versus Complicated60-62
  • 6.1.3 The Privacy versus Attitudinal Warmth62-64
  • 6.1.4 The Sense of Hierarchy versus Equality64-66
  • 6.2 Reasons for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One66-69
  • 6.2.1 The Universal Nature of Politeness67-68
  • 6.2.2 The Common Emotional Need68
  • 6.2.3 The Common Social Communication Need68-69
  • 6.3 Summary69-70
  • Chapter 7 Changes of the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70-80
  • 7.1 The Change in the Self -awareness (in Compliment)70-73
  • 7.2 The Change in the Sense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in Request)73-75
  • 7.3 The Change in the Awareness of Privacy (in Greeting)75-77
  • 7.4 The Change in Politeness Forms: Simplifying and Even Missing77-79
  • 7.5 Summary79-80
  • Chapter 8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80-84
  • 8.1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80-83
  • 8.2 Summary83-84
  • Chapter 9 Conclusion84-88
  • 9.1 Summary of the Whole Study84-86
  • 9.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86
  • 9.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86-88
  • Bibliography88-93
  • Acknowledgements93-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婷;礼貌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分析[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雅琼;汉语礼貌现象的历时性分析[D];山西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廖迅乔;对礼貌原则的再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3期

    2 刘平;刘会英;;汉语委婉语理解中的语用充实[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宁越红;礼貌原则和交际失误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4 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钱厚生;英语礼貌语言手段说略[J];外语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胡俐,杨军;略论英汉跨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华敏;塑造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新形象之我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孙健;;浅谈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8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9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姚方方;单词的内涵与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王晓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孙慧琦;张扬;;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迁移现象[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7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苗立强;;英语学习中的一朵奇葩——回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5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范朝秋,张璇;礼貌理论与英语教师课堂用语[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郑家钦;;浅谈英语教师课堂礼貌用语的功效[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4 陈瑞宝;论学生主体地位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03期

    5 李公平;;优化教师评价语,提高课堂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1期

    6 董国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刍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佟春梅;;浅析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使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王西成,曾涛;也谈礼貌原则──兼与顾曰国先生商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雒琨琨;;教师话语的礼貌策略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建华;;班级管理要“多和学生商量”[J];教学与管理;2011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海燕;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岩;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商务信件写作中否定信息的传递[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海杰;基于礼貌原则的《霍华德庄园》中的对话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玉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角下《京华烟云》中人物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潘飞;情感培养中礼貌原则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2 于海江;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与构造原则[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3 丁昕;交际失误的原因和类型[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蔡建平,李小平;论礼貌恰当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玲;从英汉俚俗语比较研究管窥人类思维之共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 彭小瑜;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是否可行?——由刑罚的宽免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可疑[J];史学月刊;2005年01期

    3 张树青;;儒、释、道的科技观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朱威;陆沈妙;;明清时期中西插画艺术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5 樊丽丽;;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顾希佳;“银变型”故事的比较研究[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7 鲁运庚,尹明明;工业化时期东西方童工问题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张媛;;现代中日民间典型婚礼礼仪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9 石国进;鲁本录;;哲学史视域中的真理理论及其比较研究[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10 顾希佳;中韩“旁■”故事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4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雪莲;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玲;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洋洋;产业化时期韩中离农小说和农民工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谢德蓉;新老两代家长对幼儿期望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旋;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莎;中韩消费者原产地效应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吴艳君;国际慈善立法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陈巧萍;《楚辞》书名及篇名英译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扬;三大国家级新区发展动力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3年

    9 黄泇锜;解雇保护制度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10 张培;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干涉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0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