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本X”的多角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7 17:29
  “本”作指示代词后接名词性成分组成定中式“本X”结构的用法是汉语里比较有规律和特点的一类现象,以往的研究中对这类“本X”结构涉及较少,分析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采用“表里值”和“普方古”两个三角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普”为基角,“古”为辅角,本着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的“三个充分”原则,从大量实例出发,兼顾历时考察和共时比较,同时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认知语言学及韵律句法学等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对研究对象“本X”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已有的对于“本”和“本X”的研究概况,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分析了“本X”的语法特征,结构形式上,认为“本X”中的“本”更准确的应称为“指示词”,“X”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且一般由名词或量词充当;句法位置上,“本X”结构是体词性结构,可以担任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组合搭配上,“本X”也有一定选择性。 第三部分分析了“本X”的语义内涵,利用词表总结“本X...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
        1.2.2 对"本"的个体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2. "本X"的语法特征
    2.1 "本X"的结构形式
        2.1.1 "本X"中的"本"
        2.1.2 "本X"中的"X"
    2.2 "本X"的句法位置
        2.2.1 作主语
        2.2.2 作宾语
        2.2.3 作定语
        2.2.4 作同位语
        2.2.5 作状语
    2.3 "本X"的组合搭配
3. "本X"的语义内涵
    3.1 "本"的语义来源和发展
    3.2 "X"的语义类型
    3.3 "X"的语义限制
    3.4 "本X"的语义类别
        3.4.1 对象类
        3.4.2 时间类
        3.4.3 近指类
    3.5 "本X"的语义特征
        3.5.1 区别性
        3.5.2 主观性
4. "本X"的语用价值
    4.1 经济性
    4.2 文化性
    4.3 正式性
    4.4 独特性
5. "本X"与汉语三方指称系统
    5.1 汉语的指称系统
    5.2 "该X"
    5.3 "贵X"
    5.4 "此X"
    5.5 "自X"
    5.6 "我X"
6. "本X"的历时检视
    6.1 "本X"的词汇化
        6.1.1 "本X"词汇化的个案分析
        6.1.2 "本X"词汇化的机制
    6.2 "本X"词语模的成因探析
    6.3 "本X"族词语发展的趋势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小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本NP”结构初探[J]. 宋玉华.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2]“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J]. 刘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3)
[3]词汇化与语法化[J]. 刘红妮.  当代语言学. 2010(01)
[4]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10(02)
[5]也说指示代词“该”的形成过程[J]. 刘君敬.  中国语文. 2009(06)
[6]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 董秀芳.  中国语文. 2009(05)
[7]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J]. 刘云,李晋霞.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3)
[8]“一”和“该”在当代新闻语篇中的指称功用与照应方式——兼论“该”与“本”在语篇中的指称纠葛[J]. 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9]“本人”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 姚小鹏.  语言科学. 2008(04)
[10]说“本”和“该”[J]. 廖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本文编号:3712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712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