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粘宾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20:19
  本文把粘宾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细致的探讨,能清楚地界定这类动词的范围,确定该动词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力图从句法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上揭示该类动词的性质,以求对计算机语言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粘宾动词的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依托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是粘宾动词的界定。首先探讨粘着动词的界定标准,借鉴原型范畴理论,确定粘宾动词是典型的粘着动词成员;然后进一步讨论粘宾动词的界定标准。 第三章确定粘宾动词的范围。本章主要研究三类粘宾动词的范围大小,一是形动兼类粘宾动词的范围,二是X单P复合式粘宾动词的范围,三是文言层次的粘宾动词的范围。在确定其范围大小后,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及其他相关文献和词典语料为基础,根据上一章的界定句法标准,确定现代汉语粘宾动词的范围。 第四章粘宾动词的性质。我们从动词的根本属性——时间性出发,将其延伸的动性和动作性这两个基本性质作为我们主要研究对象,经探讨确定粘宾动词是具有强动性和弱动作性的动词。 第五章粘宾性成因。粘宾动词个性较强,粘宾性成因也是多样的。我们从传统及物性理论和现代及物...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粘着动词的研究
        1.2.2 粘宾动词的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1 粘宾动词界定的不足
        1.3.2 粘宾动词语义描写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1 粘宾动词的界定
        1.4.2 粘宾动词的范围
        1.4.3 粘宾动词的性质
        1.4.4 粘宾性成因
    1.5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和附录说明
第二章 粘宾动词的界定
    2.1“自由”与“粘着”
    2.2 前人对自由动词与粘着动词的界定
        2.2.1 赵元任对自由动词的界定
        2.2.2 吕叔湘对自由动词和粘着动词的界定
        2.2.3 尹世超对粘着动词的界定
    2.3 前人界定的结果
        2.3.1 绝对的自由动词
        2.3.2 绝对的粘着动词
    2.4 从原型范畴看自由动词和粘着动词
    2.5 粘宾动词的界定标准
        2.5.1 粘宾动词的定义
        2.5.2 粘宾动词的界定标准
        2.5.3 粘宾动词界定标准的补充
    2.6 小结
        2.6.1 关于语义变体
        2.6.2 关于助动词
        2.6.3 关于粘兼动词
第三章 粘宾动词的范围
    3.1 形动兼类粘宾动词
        3.1.1 形动兼类词
        3.1.2 形动兼类粘宾动词
    3.2 X 单P 复合式粘宾动词
        3.2.1 X+P 的词汇化
        3.2.2 X 单P 复合式动词
        3.2.3 X 单P 复合式粘宾动词
    3.3 现代汉语书面系统文言层次的粘宾动词
    3.4 小结
第四章 粘宾动词的性质
    4.1 粘宾动词的动性
        4.1.1 动性的定义
        4.1.2 动/名双范畴动词的动性
        4.1.3 连续统模型
        4.1.4 粘宾动词的绝对动性
    4.2 粘宾动词的动作性
        4.2.1 动词的动作性
        4.2.2 粘宾动词的弱动作性
        4.2.3 粘宾动词弱动作性的语义解释
    4.3 小结
第五章 粘宾性成因
    5.1 粘宾性成因综述
    5.2 粘宾性成因——粘宾动词的低及物性
        5.2.1 传统的及物性理论
        5.2.2 现代及物性理论
        5.2.3 句子及物性的基调
        5.2.4 动词的及物性
        5.2.5 粘宾动词的及物性
        5.2.6 粘宾性成因
        5.2.7 动词的及物性连续统
        5.2.8 小结
    5.3 其他粘宾性成因
        5.3.1 X 单P 粘宾动词的粘宾性成因
        5.3.2 部分[对动义]动词的粘宾性成因
        5.3.3 [使动义]动词的粘宾性成因
    5.4 粘宾性相关因素
        5.4.1 音节单双的影响
        5.4.2 语体风格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余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65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765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