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韩语“X(?)”词和汉语相关对应形式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30 03:53
  韩语中有一系列后面带“-(?)(的)”的词语,本文把它们称作“X (?)”词语,如: (?)(经济的) (?)(科学的) (?)(静的) (?)性的 汉语中也有“X+的”形式,与韩语不同的是这些“X+的”不是词而是一种结构,所以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错误。 因此,本文考察了韩语“X (?)”和汉语“X+的”之间的异同点,同时也试图找出韩语词缀“-(?)”的渊源。 本文的目的是为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示韩“X (?)”词语和汉语的对应形式。因此本文以“X (?)”词语的最显著的语义特征[+程度性,+性状性]为基准找二者之间的对应形式,结果发现现代汉语的“副+名(很+X)”结构和韩语“X (?)”词语获得性状性的原理是一致的,并以此为根据列出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对应公式: 这种对应公式又根据“X”内在的程度性的强弱和其显现形式的差异而有几种变异形式,这些对应形式按等级来分的话有如下几种: 本文首先抽取了汉韩共用的517个“X”,然后依次列出了上面4种对应形式里的“X”,希望为学习者们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料。同时本文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揭示了韩国人学习汉语时,并没有真正掌...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引言
    0.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0.2 韩国研究现状
        0.2.1 韩语“-(?)”的来源
        0.2.2 “N (?)”的词法和句法研究
        0.2.3 “N (?)”的语义功能研究
        0.2.4 教学上的对比研究
    0.3 汉语的相关研究
        0.3.1 汉语“的”研究
        0.3.2 汉语“副+名”研究
        0.3.3 汉语“N 地V”研究
    0.4 理论方法
第一章 韩语中“X”“-(?)”和“X (?)”的特点
    1.1 “X”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1.2 “-(?)”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1.3 “X (?)”的形式、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
第二章 韩语“X (?)”中“X”在汉语中的词性定量分析
    2.1 分析对象:《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词语
    2.2 韩语“X (?)”中的“X”在汉语中的词类分布
        2.2.1 名词“X”
        2.2.2 形容词“X”
        2.2.3 动词“X”
        2.2.4 副词“X”
        2.2.5 中韩两国词典中对词类的不同认识
    2.3 “X”含有程度性与否
    2.4 借自于日语的“X”
    2.5 小结
第三章 韩语“(?)(的)”和汉语“的”的对比
    3.1 有关汉语词尾性成分“的”的研究
    3.2 汉语“N 地 V”结构中“地(的)”考察
        3.2.1 印欧语的影响
        3.2.2 “的”和先行成分之间的凝固性
        3.2.3 程度性或性状性语义特征
        3.2.4 先行成分的名词性
    3.3 汉语的“的”和韩语的“-(?)”对应情况
        3.3.1 汉语定中结构助词“的”的韩语对应形式
        3.3.2 定中结构中“X 的”和“X (?)”一致的情况
        3.3.3 状中结构中“X 地”和“X (?)”一致的情况
        3.3.4 主谓结构中“的”和“-(?)”一致的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韩语“X (?)”和汉语相关对应形式
    4.1 探讨对应形式的标准–形态还是语义
    4.2 韩语“X (?)”和汉语“副+名(很+X)”结构的对应性
        4.2.1 韩汉两个语言中“X”的名词性
        4.2.2 韩语“X (?)”和汉语“副+名”的名词性状化功能
        4.2.3 韩语“X (?)”词语获得程度性的机制
        4.2.4 汉语“副+名”结构获得程度性的机制
    4.3 汉语“X”程度性显现方式的等级序列和韩语的对应
        4.3.1 一级:很+X
        4.3.2 二级:(很)+ 有(具有)+ X
        4.3.3 三级:(很)+有(具有)+ X+ 性
        4.3.4 四级:无上述组合式的(没有程度性的)
    4.4 小结
第五章 韩国学生对“X (?)”的汉语对应形式的理解状况
    5.1 问卷的设计方案
    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5.3 教学上的建议
        5.3.1 汉语“副+名”结构的教学必要性
        5.3.2 汉语词尾性成分“的”的教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调查问卷原件



本文编号:3941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941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6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