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初级汉语综合课《家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3-30 07:02

  本文关键词:初级汉语综合课《家庭》教学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它是在对外汉语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分析教学相关要素,从而设计出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学习者也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教学,指导着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对教学的必要准备。本文采用理论探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笔者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验汉语》高中版第一册的第五课《家庭》为例,进行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教学设计。笔者结合学习者具体情况讲解生词、句子和课文,配以多样的活动和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本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本课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除此之外,也对中国文化中有关家庭伦理和数字的部分做了介绍。本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阐明选题缘起、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家庭》教学设计的依据,这部分内容探讨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语言知识的教学步骤及方法技巧的选择,并且分析了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第三部分:《家庭》教学设计的相关要素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教学设计的相关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体验汉语》高中版第一册中第五课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设计,本部分分为两讲,第一讲为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讲为第三四课时教学设计,每个课时教学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四部分:评价本教学设计,并叙述笔者对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设计 初级综合课 《家庭》
【学位授予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绪论9-13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9-10
  • 1.2 教学设计定义简述10-11
  • 1.3 对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研究11-13
  • 1.3.1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理论研究11-12
  • 1.3.2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12-13
  • 2.《家庭》教学设计的依据13-21
  • 2.1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13-14
  • 2.1.1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概说13
  • 2.1.2 教学过程最优化评价标准13
  • 2.1.3 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方法13-14
  • 2.2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14-16
  • 2.2.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15
  • 2.2.2 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原则15-16
  • 2.2.3 精讲活练相结合的原则16
  • 2.2.4 学用相结合的原则16
  • 2.3 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16-21
  • 2.3.1 “教”的活动设计17-19
  • 2.3.2 “学”的活动设计19-21
  • 3.《家庭》教学分析和具体的教学设计21-37
  • 3.1 课型分析21
  • 3.2 学习者分析21-22
  • 3.2.1 学习者入门技能和已有的知识储备21-22
  • 3.2.2 对学习内容及教师的态度22
  • 3.2.3 学习动机分析22
  • 3.2.4 学习偏好分析22
  • 3.3 教学环境分析22-23
  • 3.3.1 应用环境分析23
  • 3.3.2 学习环境分析23
  • 3.4《家庭》的具体教学设计23-37
  • 4.对本教学设计的评价与思考37-39
  • 4.1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37
  • 4.2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37-39
  • 结语39-40
  • 附录40-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从“符号”到“文化”——知识教学观的演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洪舜仁;教学风格再析[J];殷都学刊;1996年01期

3 龚国富;论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J];现代语文;2004年02期

4 李森;教学动力的本质与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类型与跨文化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张广君;论教学本体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周京新;我的教学观[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侯春在,杨启亮;新教学方式仅仅是新“形式”?——一个心理学的疑问[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0期

9 潘洪建;我国教育家视野中知识观与教学观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郑祥丽;;论教学反思[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平;;新型教学观建立的途径与策略[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王腾飞;杜锦丽;;建立大扶放教学观 推进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何成宏;;教学思想十问[A];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C];2005年

4 刘炳德;;我的教学观[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潘云凤;;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完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6 许磊;燕良轼;;缄默知识视域下教师错误教学观的转变[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传燧;;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叶长龙;;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王炳梅;;教师教学小议[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10 张春霞;;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小学副校长 李明新;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樟树市永泰初中 杨毕 张艳芳;搞好教学创新的几个必要条件[N];宜春日报;2007年

4 西南大学副校长 陈时见;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德格县城关小学 西珍;谈新课改后民族地区应怎样进行教学[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语文课应适时进行教学反思[N];安康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临颍一高 董晓杰;浅谈现代教学观[N];学知报;2010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孙焕荔;主体要发挥,个性要发展[N];学知报;2011年

9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黄兆全 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在教学展示和体验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康;教学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陆明玉;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巍厦;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尝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邹景超;研究分析建构教学观念与数学教学技能的转化[D];延边大学;2015年

3 孟祥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D];渤海大学;2015年

4 黄红云;白族文化在大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洪岩;延吉市第七中学语文“生本”教学的现状调g敕治鯷D];延边大学;2015年

6 孙莲;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微课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颜小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贡静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张军岩;新疆预科教育成语教学调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10 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初级汉语综合课《家庭》教学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7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