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小品《喜乐街》中中国年轻女性社会性别形象的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7 10:19

  本文关键词:小品《喜乐街》中中国年轻女性社会性别形象的批评话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喜乐街》造成了强烈的争议并引发了激烈讨论。在很大一部分敏感的观众和媒体看来,该小品明显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在批评者眼里,这样的性别歧视反映出中国社会中歪曲、偏见的性别观念,并且如果置之不理,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选取小品《喜乐街》作为对象,旨在分析小品中针对“女神”和“女汉子”而塑造的不同的女性性别形象,探究男性在这些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影响和其中蕴含的性别关系,并揭露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因素。一些针对该语篇的研究已经采取了话语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但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看待这个小品,并且重点放在其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而缺少从微观角度对于语篇文本的详细探究。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微观和宏观两层角度结合起来,从文本、话语和社会层面对该语篇进行相对详尽和全面的综合分析。本研究采用Norman Fairclough在1992年建立的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三维框架作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应用的一套分析单位包含两个层次:宏观层次重点在于两个关键概念:意识形态和霸权;微观层次包含几个不同的分析工具:Fairclough(1992)阐明的互动控制特征和“水平”互文关系,以及Michael Bamberg于2011年提出的身份建构中的三个维度(主动与控制;不同点与相似点;持续与变化)。文中的分析程序在结构上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微观层面包含三个分析方面:两个女性角色构建自身性别形象的过程;三个男性角色在此过程中的影响以及与女性角色的关系;故事的情节发展。宏观层面将重点放在目标语篇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关联,并集中在两个关键方面:意识形态和霸权的研究,以便针对文本背后暗藏的社会因素进行深层讨论。研究发现显示,在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大语境下,性别意识形态隐含于春晚舞台表演当中,并逐渐被巧妙地“自然化”。小品故事中的女性角色们针对原本就存在问题的女性性别身份“女神”和“女汉子”,重构了歪曲的新的性别形象。“女神”的正面性别形象被限制在仅在外表上占有优势,“女汉子”的性别形象则遭到曲解,重点从正面形象转移到负面形象,并强调了其在外表上的劣势。对女性性别身份的重构巩固了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另一方面,男性影响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对自身性别形象的塑造趋势,以及形象塑造过程本身。小品展现了不对称的性别关系,男性拥有高于女性的权力。在这样的失衡关系中,女性遭到被动的物化和边缘化,受到压制无法为自己发声,被迫妥协让步甚至亲身参与到男权的巩固过程当中。这样的性别关系同样有利于巩固男性的绝对权力和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偏见性的意识形态自然化。通过对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篇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希望针对国内社会性别问题的反思和解决做出一些贡献。例如,大众媒体应更加积极致力于传播性别平等价值观;公众应加强自身对于媒体呈现中隐含的性别问题的敏感度和清醒度;国内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当接受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并尊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个人价值;社会制度和政府政策应为女性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另外,国内女性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认清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小品 央视春晚 性别形象 性别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9
  • 摘要9-13
  • LIST OF ABBREVIATIONS13-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4-15
  • 1.2 Research questions15-16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6
  • 1.4 Thesis organization16-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33
  • 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18-25
  • 2.1.1 Development and definition of CDA19-20
  • 2.1.2 Different frameworks and approaches of CDA20-25
  • 2.2 Language and Gender25-33
  • 2.2.1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major aspects in language and genderresearch25-28
  • 2.2.2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a discourse and gender28-30
  • 2.2.3 Specific studies on the short sketch Schiller Street30-33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33-52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Fairclough (1992)33-35
  • 3.2 Analytical Units35-41
  • 3.2.1 Micro layer36-40
  • 3.2.2 Macro layer40-41
  • 3.3 Analytical procedure41-45
  • 3.3.1 Micro-analysis42-44
  • 3.3.2 Macro-analysis44-45
  • 3.4 Data selection and description45-50
  • 3.4.1 Explication of key concepts45-48
  • 3.4.2 Source of the data48-49
  • 3.4.3 Content of the data49-50
  • 3.5 Transcrip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text50-52
  • CHAPTER F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SHORT SKETCHSCHILLER STREET52-106
  • 4.1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as text and discursive practice (Micro layer)52-94
  • 4.1.1 Self-shaping process of female gender images53-69
  • 4.1.2 Males’ influence in females’ image-shaping progress andmale-female relationships69-84
  • 4.1.3 Plot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84-94
  • 4.2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 (Macro layer)94-106
  • 4.2.1 Specific direct context — the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95-97
  • 4.2.2“Nv Shen”and“Nv Hanzi”as female gender identities97-102
  • 4.2.3 Asymmetric male-female relations102-104
  • 4.2.4 Summary104-106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06-112
  • 5.1 Findings of the study106-108
  • 5.2 Implications108-109
  • 5.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suggestions109-112
  • REFERENCES112-120
  • APPENDIX120-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艺;;近十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2 邹素;;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邹素;;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现状及问题[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田海龙;;趋于质的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5 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纪卫宁;;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发展概况评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于晓伟;;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阐述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10 王占斌;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文化特殊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是否失去发展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话语、权力与话语剖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玉婷;媒体体育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梦婵;对“中国阅兵式”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16年

3 陈周琴;基于语料库的香港占中媒体立场批评话语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杨骏怡;关于《时代》和《北京周报》对中国人口问题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吕丹;中美空难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安徽大学;2016年

6 朱倩凤;[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刘亚娟;美国总统在第9届和第22届APEC峰会上演讲的话语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8 纪俊丽;对《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上海踩踏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9 张怡歌;Fairclough三维模式框架下APEC峰会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苏大学;2016年

10 郑文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阐释《劝导》中的性别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小品《喜乐街》中中国年轻女性社会性别形象的批评话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3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