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对“中国阅兵式”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4 22:11

  本文关键词:对“中国阅兵式”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来源,而新闻话语则成为记者展示他们观点与态度的重要工具。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015年9月3日,中国因举办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阅兵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此次纪念事件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报道人所持的价值观、立场以及方法并了解事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本文收集了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以及英国的每日邮报两家西方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中,所有42篇关于中国庆祝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事件的报道,时间跨度从2015年7月至9月。本文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对样本进行分析:首先,运用词汇选择、及物性、情态、被动化作为主要工具,对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次,使用言语转述法作为话语分析方法,分析文本生产过程,阐释记者暗含的意识形态;第三层在社会大环境下,主要以全球化为背景,通过分析样本,解释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研究显示两家媒体对于中国阅兵事件的报道并没有抱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反映事实。相反,他们专注于夸大、歪曲事实,关注点集中在“中国威胁论”而不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事实上,记者的意识倾向通过新闻话语传递给读者,不可避免地使读者成为“受害者”。本文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的阅兵活动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够给中国未来如何处理偏见报道提供可参考的视角。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军事新闻报道 中国阅兵式 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 1.2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9-10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0-11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1-21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Reports on Chinese Military Parade11-14
  • 2.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hinese Military Parade betweenChinese Media and Western Media14-17
  • 2.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nd Its Development17-21
  • 2.3.1 Core Concepts of CDA17-18
  • 2.3.1.1 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17
  • 2.3.1.2 Discourse and Ideology17-18
  • 2.3.1.3 Discourse and Power18
  • 2.3.2 Influential Contributors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18-21
  • 2.3.2.1 Major Contributors and Their Ideas18-20
  • 2.3.2.2 Summary20-21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1-26
  • 3.1 Research Questions21
  • 3.2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21-23
  • 3.2.1 Outline21
  • 3.2.2 Metafunctions21-23
  • 3.3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23-26
  • 3.3.1 Previous Model23-24
  • 3.3.2 Revised Model24-26
  • Chapter 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26-52
  • 4.1 Background of the Events26
  • 4.2 Data Collection26-27
  • 4.3 Describing Linguistic Features of News Samples27-44
  • 4.3.1 Lexical Choice27-31
  • 4.3.2 Transitivity31-41
  • 4.3.2.1 Material Process34-36
  • 4.3.2.2 Mental Process36-37
  • 4.3.2.3 Relational Process37-38
  • 4.3.2.4 Verbal Process38-40
  • 4.3.2.5 Existential Process40-41
  • 4.3.2.6 Behavioral Process41
  • 4.3.3 Passivization41-42
  • 4.3.4 Modality42-44
  • 4.4 Interpreting News Reports44-49
  • 4.4.1 Intertextuality44-45
  • 4.4.2 Speech Reporting45-49
  • 4.5 Explaining News Samples in Social Context49-51
  • 4.6 Summary51-52
  • Chapter 5 Conclusion52-56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52-53
  • 5.2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 to Deal with Biased Reports53-54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4-56
  • Bibliography56-60
  • Appendix60-64
  • 外交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艺;;近十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2 邹素;;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邹素;;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现状及问题[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田海龙;;趋于质的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5 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纪卫宁;;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发展概况评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于晓伟;;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阐述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10 王占斌;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文化特殊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是否失去发展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话语、权力与话语剖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晓云;美国大报中“CONTAIN China”及物性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殷玉婷;媒体体育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赵曼铃;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比研究中美关于“棱镜门”事件的新闻报道[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樱;纳尔逊·曼德拉追悼会上三篇英语悼词的对比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视角[D];广西大学;2015年

5 方亚云;英汉学术期刊中引用的批评话语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郭瑞s,

本文编号:325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5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