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时体助词“了”“的”“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17:11

  本文关键词:时体助词“了”“的”“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时体助词“了”“的”“过”一直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在了解时体助词“了”“的”“过”的本体研究的前提下,在分析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生平时作业、作文为语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学生在使用“了”“的”“过”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几种偏误类型,包括: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等。本文主要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等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对时体助词“了”“的”“过”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造成偏误的各方面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材编排三个方面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本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对时体助词“了”“的”“过”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确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阐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并总结了“了”“的”“过”的偏误类型。第三部分对“了”“的”“过”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所探讨的结果,对“了”“的”“过”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了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了” “的” “过”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原由及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3
  • 1.2.1“了”“的”“过”的本体研究10-12
  • 1.2.2“了”“的”“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12-13
  • 1.3 语料来源13-14
  • 1.4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了”“的”“过”的偏误类型分类15-25
  • 2.1“了”“的”“过”的遗漏16-17
  • 2.1.1“了”的遗漏16
  • 2.1.2“的”的遗漏16-17
  • 2.1.3“过”的遗漏17
  • 2.2“了”“的”“过”的误加17-19
  • 2.2.1“了”的误加17-18
  • 2.2.2“的”的误加18
  • 2.2.3“过”的误加18-19
  • 2.3“了”“的”“过”的错序19-20
  • 2.3.1“了”的错序19-20
  • 2.3.2“的”的错序20
  • 2.3.3“过”的错序20
  • 2.4“了”“的”“过”的误代20-22
  • 2.4.1“了”的误代20-21
  • 2.4.2“的”的误代21
  • 2.4.3“过”的误代21-22
  • 2.5“了”“的”“过”的否定不当22-25
  • 2.5.1“了”的否定不当22
  • 2.5.2“的”的否定不当22
  • 2.5.3“过”的否定不当22-25
  • 第3章“了”“的”“过”的偏误原因分析25-30
  • 3.1 学生的原因25-26
  • 3.1.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5
  • 3.1.2 目的语规则泛化25
  • 3.1.3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25-26
  • 3.2. 教师的原因26-27
  • 3.2.1 教师重视程度不够26-27
  • 3.2.2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27
  • 3.3 教材的原因27-30
  • 3.3.1 教材科学性不够27-28
  • 3.3.2 教材对语法项目的释义有待改进28-29
  • 3.3.3 教材重点难点安排不合理,且缺乏系统地对比29
  • 3.3.4 课后练习数量不够,针对性不强29-30
  • 第4章“了”“的”“过”的教学对策和相关建议30-35
  • 4.1 教学原则30-31
  • 4.1.1 系统讲解30
  • 4.1.2 对比讲练,螺旋上升30-31
  • 4.2 课堂教学方法31-33
  • 4.2.1 情景教学法31-32
  • 4.2.2 对比分析教学法32-33
  • 4.2.3 偏误分析教学法33
  • 4.3 教材编排建议33-35
  • 4.3.1 注重学生“内在的大纲”的需要33-34
  • 4.3.2 注重释义的准确性、一致性34
  • 4.3.3 增加有关“了”“的”“过”系统对比的内容34
  • 4.3.4 课后练习要确保数量和针对性34-35
  • 第5章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作者简历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梅;;浅谈阜阳方言中的时体助词“来”[J];大舞台;2011年12期

2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的时体助词“来”[J];语文学刊;2011年17期

3 周博;;“(V)了”与“(V)的”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J];群文天地;2011年24期

4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的时体助词“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常丹丹;;南京方言中的“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6 严宝刚;;说“过”[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张学芳;;浅析汉语中的时体问题[J];大舞台;2010年10期

8 刘公望;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的”[J];汉语学习;1988年04期

9 石锓;近代汉语中几个特殊的时体助词[J];丝路学刊;1995年03期

10 刘丰;;株洲市区方言中语法语素“去哒”的多功能性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范培青;阳高方言时体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李彩莲;时体助词“了”“的”“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3 鲁美婷;晋语保德方言时体助词“了”、“咧”、“哩”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饶宏泉;汉族儿童语言时体习得[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代祥;梁平话的助词“嘎”和“了”[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博;时体助词“了1”与“了2”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D];苏州大学;2012年

7 杜明鸳;周口方言的助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智艳;交城方言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时体助词“了”“的”“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8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