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4:14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动量词习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量词宏观层面,或者借用动量词的教学研究上,专门针对专用动量词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便以专用动量词为研究切入点,以国际语言学院的初、中、高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偏误分析和二语习得的理论为依据,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留学生专用动量词的习得特点、偏误类型及成因加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专用动量词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缘起、意义、方法、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及动量词研究内容综述。第二章是专用动量词概述。该部分在对计数量词、短时量词、情态量词等专用动量词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专用动量词及其常用动词的选择关系进行探析,并对制约专用动量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与大纲词汇中动词搭配情况进行分析。第三章是专用动量词在大纲、教材中的要求及分布情况。该部分将专用动量词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新汉语水平考试(HSK)要求及在教材中的分布频率进行分析,认为教材编写与上述要求存在一致性。第四章是留学生专用动量词的习得情况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进行了说明,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对留学生专用动量词的习得特点、偏误类型及成因等具体得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是专用动量词的教学策略分析。该部分结合留学生动量词习得的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依托具体语境,注重词义分析;掌握固定结构,建立动量搭配观念;以习得顺序为依据,采用分阶段教学;结合语言对比,注重国别化教学;精讲多练、举一反三,及时总结反馈。第六章是结语。
【关键词】:专用动量词 习得研究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的动机和意义10-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动量词研究11-12
  • 1.2.2 专用动量词研究12-14
  • 1.2.3 现有成果中存在的不足14
  • 1.3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14-15
  • 1.3.1 研究范围14-15
  • 1.3.2 语料来源15
  • 1.4 研究方法15
  • 1.5 创新之处15-17
  • 第2章 专用动量词概述17-26
  • 2.1 专用动量词的语义分析17-22
  • 2.1.1 计数量词:次、回17-18
  • 2.1.2 短时量词:下18
  • 2.1.3 情态量词:番、通、气、阵等18-22
  • 2.2 专用动量词及其常用动词的选择22-26
  • 2.2.1 制约专用动量词选择的因素22-23
  • 2.2.2 专用动量词及其动词搭配23-26
  • 第3章 专用动量词在大纲、教材中的要求及分布情况26-32
  • 3.1 专用动量词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要求26-28
  • 3.2 专用动量词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的考纲要求28
  • 3.3 专用动量词在教材中的分布28-32
  • 第4章 留学生专用动量词的习得情况分析32-51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32-34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32-33
  • 4.1.2 调查问卷的实施33-34
  • 4.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34-39
  • 4.2.1 第一大题的数据统计分析34-35
  • 4.2.2 第二大题的数据统计分析35-37
  • 4.2.3 第三大题的数据统计分析37-38
  • 4.2.4 第四大题的数据统计分析38-39
  • 4.3 留学生专用动量词习得情况分析39-51
  • 4.3.1 留学生专用动量词的习得特点39-41
  • 4.3.2 留学生习得专用动量词的偏误分析41-47
  • 4.3.3 留学生习得专用动量词的偏误成因47-51
  • 第5章 专用动量词的教学策略分析51-55
  • 5.1 依托具体语境,注重词义分析51-52
  • 5.2 掌握固定结构,建立动量搭配观念52
  • 5.3 以习得顺序为依据,,采用分阶段教学52-53
  • 5.4 结合语言对比,注重国别化教学53-54
  • 5.5 精讲多练、举一反三,及时总结反馈54-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件1:专用动量词在《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中的分布59-61
  • 附件2:专用动量词在《发展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中的分布61-65
  • 附件3:专用动量词在《发展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中的分布65-69
  • 附件4: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69-74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金桂桃;;动量词“和”的产生、发展与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3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J];长江学术;2007年01期

5 金桂桃;;动量词“把”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6 叶桂郴;罗智丰;;汉语动量词形成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7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8 高文盛;;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方寅;;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申珊珊;;现代汉语动量词“次”与“回”用法比较[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燕;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素真;一组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马菁菁;《型世言》量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3 王三妹;动量词“次”、“回”与动词的组合及其异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嘉君;动量词“遍”和“次”与英文“time”的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昌大学;2015年

5 周艳妮;汉语借用动量词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凯琪;外国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及教学建议[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尹莉莉;对外汉语教学中动量词“次”与“回”的辨析及其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黄晓宇;常用动量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Dulguuntamir(塔米尔);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翠莹;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4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9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