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南昌方言动词的体貌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9:00
  本文以南昌方言的体貌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和语料事实,结合先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南昌方言的体貌系统以及部分体貌标记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整理出了南昌方言的体貌系统。全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章为绪论,对南昌的地理情况、南昌方言的概况、前人对体貌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且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作了相关介绍。第2章介绍南昌方言的“体”系统,本文根据李如龙(1996)先生的观点,严格区分“体”和“貌”,将南昌方言的“体”分为七种,分别为“完成体、持续体、继续体、已然体、起始体、经历体、进行体”,完成体标记为“了 1”、“□[pa(?)5]”,持续体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体标记“得”、“了 2”,二是由副词“紧”构成的“紧V”“紧V紧V”“紧V都V不C”的结构,三是由动词重叠形成的“V啊V,V……”“V得V得,V……”结构,继续体标记为“下去”,已然体标记为“了 3”,起始体标记为“起来”,经历体标记为“过1”,进行体标记为“在”,本章主要是对每一种体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第3章介绍南昌方言的“貌”系统,将南昌方言分为“先行貌、重行貌、尝试貌”三种,这...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昌方言概况
        1.1.1 南昌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沿革
        1.1.2 南昌方言的研究概况
        1.1.3 南昌方言音系
    1.2 体貌研究概述
        1.2.1 国外体貌研究
        1.2.2 普通话体貌研究
        1.2.3 方言体貌研究
    1.3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说明
第2章 南昌方言动词的体
    2.1 完成体
        2.1.1 完成体标记“了_1[·l(?)]”
        2.1.2 完成体标记“□[pa(?)~5]”
        2.1.3 “了_1”和“[pa(?)~5]”的比较
        2.1.4 小结
    2.2 持续体
        2.2.1 持续体标记“得[-te]”
        2.2.2 持续体标记“了_2[·1(?)]”
        2.2.3 “紧VP”结构
        2.2.4 动词重叠
        2.2.5 小结
    2.3 进行体
    2.4 经历体
    2.5 已然体
    2.6 起始体
    2.7 继续体
第3章 南昌方言动词的貌
    3.1 先行貌
    3.2 重行貌
    3.3 尝试貌
第4章 南昌方言体貌标记和普通话体貌标记的对比
    4.1 完成体标记的对比
        4.1.1 南昌方言完成体标记“了_1”与普通话完成体标记“了”的对比
        4.1.2 南昌方言完成体标记“[pa(?)~5]”与普通话完成体标记“了”的对比
    4.2 持续体标记的对比
        4.2.1 南昌方言的“得”和普通话的“着”的对比
    4.3 小结
第5章 南昌方言体貌标记的语法化及来源考察
    5.1 持续体“得”的语法化及来源
        5.1.1 “得”的语法化
        5.1.2 “得”的来源
    5.2 先行貌“着”的语法化及来源
        5.2.1 “着”的语法化
        5.2.2 “着”的来源
    5.3 重行貌“过”的语法化及来源
        5.3.1 “过”的语法化
        5.3.2 “过”的来源
        5.3.3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J]. 石毓智.  汉语学习. 2006(03)
[2]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J]. 肖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4(06)
[3]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 贺阳.  语言研究. 2004(03)
[4]赣语岳西话的过程体与定格体[J]. 储泽祥.  方言. 2004(02)
[5]南宁平话的体貌标记“过”[J]. 杨敬宇.  方言. 2002(04)
[6]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J]. 杨永龙.  语言研究. 2002(02)
[7]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 吴福祥.  方言. 2002(01)
[8]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 吴福祥.  方言. 2001(04)
[9]“着(·Zhe)”字补议[J]. 陆俭明.  中国语文. 1999(05)
[10]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 金昌吉,张小荫.  汉语学习. 1998(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 罗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陈前瑞.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20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20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