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明代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8:16

  本文关键词:明代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处于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其语言特点鲜明。学者们对此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词、疑问句、被动式、处置式等方面,比较句及比拟句的研究相对少,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以明代汉语中的平比句和比拟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十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统计、描写,以探究该时期平比句和比拟句的结构与语义特点,揭示其在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发展史上的地位。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在阐明选题意义的情况下,概括介绍和分析了汉语平比句与比拟句的研究概况、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界定了本文所研究平比句和比拟句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明代汉语平比句研究。按照比较标记将明代的平比句分为单前标记平比句、单后标记平比句、双标记平比句三种。通过穷尽式统计、描写与分析,我们发现:该时期双标记平比句占据优势地位,以“与…X”句居多;单前标记中以“似”字句居多,“像”字句呈大幅增长趋势。单后标记仅有“一般”句一种。另外,该时期还出现了糅合式双标记平比句。比较基准“Y”多为名词性成分,比较结果“W”多不出现,比较词兼表比较结果。从平比句的语义来看,多用来表示同一人或物现在与过去、当下与平时状态、性质、数量等方面的比较,或表示同类不同事物间的比较。第三章,明代比拟句研究。根据比拟标记分为单前标记、单后标记、双标记三种形式,并对各类比拟句进行了穷尽式统计、描写与分析。我们发现:该时期的比拟句以单前标记为主,“如”字句最多,“似”字句次之,“像”字句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另外,还出现了新的比拟句式“有”字句。单后标记比拟句中“也似”句和“般”句持续保持高使用频率,“相似”句则急遽衰落,同时还产生了新的比拟句式“似的”句与“价”字句。糅合式比拟句诸如“也似般”句、“也似价”句、“也似一般”句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此期比拟句中,比拟对象既可为名词性成分也可为谓词性成分,比拟结果多是形容词成分,置于喻体之前或之后。第四章,结论。在总结明代平比句和比拟句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还梳理了唐宋至清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的发展。
【关键词】:明代汉语 平比句 比拟句 比较对象 比较基准 比较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选题意义8
  • 1.2 相关研究综述8-12
  • 1.2.1 汉语比较句和比拟句异同研究8-9
  • 1.2.2 汉语平比句研究综述9-11
  • 1.2.3 汉语比拟句研究综述11-12
  • 1.3 本文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2-15
  • 1.3.1 本文研究范围12-14
  • 1.3.2 本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4-15
  • 第二章 明代平比句研究15-29
  • 2.1 单前标记平比句15-19
  • 2.1.1 X如/似/若/像/类/犹/仿佛Y15-17
  • 2.1.2 X比Y17
  • 2.1.3 X不亚Y17-18
  • 2.1.4 X相似Y18
  • 2.1.5 小结18-19
  • 2.2 单后标记平比句19
  • 2.2.1 XY一般19
  • 2.2.2 小结19
  • 2.3 双标记平比句19-29
  • 2.3.1 X如/似/像/与/和/同/是/Y一般20-21
  • 2.3.2 X(W)似Y般21
  • 2.3.3 X如/是/和/与Y一样(儿)21-22
  • 2.3.4 X似Y样22
  • 2.3.5 X与Y不差/无异/无二22-24
  • 2.3.6 X与/比Y同/相同24-25
  • 2.3.7 X与Y相似/相类25-26
  • 2.3.8 X与Y何异26
  • 2.3.9 双标记特殊句式26
  • 2.3.10 小结26-29
  • 第三章 明代比拟句研究29-56
  • 3.1 单前标记比拟句29-35
  • 3.1.1 X如/似/若/像/类/犹Y29-31
  • 3.1.2 X欺/赛Y31-32
  • 3.1.3 X(W)比Y32
  • 3.1.4 X有YW32-33
  • 3.1.5 其他33-34
  • 3.1.6 小结34-35
  • 3.2 单后标记比拟句35-44
  • 3.2.1 Y似/也似/也似的/似的(W)36-37
  • 3.2.2 Y相似/也相似37
  • 3.2.3 Y也一般/一般/般(w)37-38
  • 3.2.4 Y样/一样(W)38
  • 3.2.5 Y来W38-39
  • 3.2.6 Y价(W)39
  • 3.2.7 后标记特殊句式39-42
  • 3.2.8 小结42-44
  • 3.3 双标记比拟句44-56
  • 3.3.1 X似/如Y一样44
  • 3.3.2 X似/如Y样44
  • 3.3.3 X如/似/像/若/比/当/作/与/和/同/是Y一般44-48
  • 3.3.4 X如/似/像/是/有/比Y般48-49
  • 3.3.5 X如/似/若/犹/与Y相似49-51
  • 3.3.6 X如/似Y也似51-52
  • 3.3.7 双标记特殊句式52
  • 3.3.8 其他52-54
  • 3.3.9 小结54-56
  • 第四章 结论56-65
  • 4.1 明代平比句和比拟句的特点56-64
  • 4.1.1 明代平比句的特点56-60
  • 4.1.2 明代比拟句的特点60-64
  • 4.1.3 明代各句式平比与比拟的大致分布状况64
  • 4.2 唐至清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的发展64-65
  • 引用书目65
  • 参考文献65-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新传;汉至清含“比”的平比句考察[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的平比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池爱平;;《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如”字平比句之探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杨春宇;葛艳娇;;英汉平比句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22期

5 张娣;;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三类汉语平比句肯定形式研究综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崔宰i

本文编号:429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29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