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3:17

  本文关键词: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语量词丰富,不同的动词和动量词结合构成汉语的独特性,给动词以“量”的意义。在众多动量词中,动量词“次”是最常用、也留学生最早学到的动量词,这也就造成了留学生动量词“次”的泛化等现象。本文以动量词“次”为出发点,研究汉语动量词“次”的搭配规律,从本体出发,探讨动量词“次”的本义来源,从动词和动量词搭配的角度,研究动量词“次”的语义特征和搭配规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动量词研究现状入手,属于动量词本体研究,包括对动量词的性质研究,对动量词的分类研究,动量词的搭配研究。其次针对研究动量词“次”的本体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成就与不足,最后对动量词“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是针对动量词“次”的本体研究,其中包括从动量词“次”本义出发,探讨它从古至今发展的意义,“数词+次”的句法功能,而后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出现的7个动量词,分别与动量词“次”进行语义上的比较,帮助留学生进一步区分。第三部分是动量词“次”的偏误分析,对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分析偏误形成的原因。最后一章,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出了分层次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动量词“次” 语义 偏误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9
  • 二、研究现状9-13
  • (一)动量词本体研究9-12
  • (二)涉及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2-13
  • 三、相关研究工作13-15
  • (一)研究内容13
  • (二)研究方法13-14
  • (三)语料来源14
  • (四)创新之处14-15
  • 第一章 动量词“次”本体研究15-28
  • 一、动量词“次”本义的探究15-16
  • (一)“次”表位次义15
  • (二)“次”表驻扎义15
  • (三)“次”表顺序义15-16
  • 二、动量词“次”对动词的语义选择16-18
  • (一)能和动量词“次”搭配的动词语义特征16
  • (二)能够和动量词“次”搭配的动词的范围16-17
  • (三)无法与动量词“次”搭配的动词17-18
  • 三、“次”的句法功能探析18-21
  • (一)“数词+次”作补语18-19
  • (二)“数词+次”作状语19-20
  • (三)“数词+次”作定语20
  • (四)“数词+次”作宾语20
  • (五)“次”的重叠20-21
  • (六)“次”的特殊用法21
  • 四、动量词“次”和其他近义动量词语义比较21-28
  • (一)“次”与“回”21-22
  • (二)“次”与“遍”22-23
  • (三)“次”与“下”23-24
  • (四)“次”与“趟”24-25
  • (五)“次”与“顿”25-26
  • (六)“次”与“番”26-28
  • 第二章 动量词“次”偏误分析28-36
  • 一、偏误的类型28-33
  • (一)量词的遗漏28-29
  • (二)量词的误用29-32
  • (三)句子的错序32
  • (四)量词的误加32-33
  • 二、偏误的原因33-36
  • (一)母语负迁移影响33
  • (二)常用动量词的泛化33-34
  • (三)近义动量词的混淆34
  • (四)教材编写不当34
  • (五)教师讲解不清34-36
  • 第三章 动量词“次”的教学建议36-40
  • 一、针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教学建议36-37
  • (一)与动量词“次”搭配的动词范围36
  • (二)离合词中的动量词“次”36-37
  • 二、针对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教学建议37-38
  • (一)“数词+次”作宾语37
  • (二)“数词+次”作定语37-38
  • (三)“数词+次”作状语38
  • (四)“数词+次”作补语38
  • 三、针对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教学建议38-40
  • (一)分析“次”的本义38-39
  • (二)近义动量词的对比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后记43-44
  • 个人简历44-45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金桂桃;;动量词“和”的产生、发展与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3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J];长江学术;2007年01期

5 金桂桃;;动量词“把”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6 叶桂郴;罗智丰;;汉语动量词形成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7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8 高文盛;;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方寅;;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申珊珊;;现代汉语动量词“次”与“回”用法比较[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燕;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素真;一组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马菁菁;《型世言》量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3 王三妹;动量词“次”、“回”与动词的组合及其异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嘉君;动量词“遍”和“次”与英文“time”的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昌大学;2015年

5 周艳妮;汉语借用动量词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凯琪;外国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及教学建议[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尹莉莉;对外汉语教学中动量词“次”与“回”的辨析及其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黄晓宇;常用动量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Dulguuntamir(塔米尔);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翠莹;留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38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