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通感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18:02

  本文关键词:通感生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钱锺书先生对通感下了明确定义以来,学者们对通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形成热潮。学界对通感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就以通感生成机制为研究重点,兼以其他方面的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对通感研究的历史源流做了一个简单梳理。然后对通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综述,以厘清现在通感研究的发展轨迹。最后根据钱锺书先生对通感的定义,将目前所见到的不符合通感范围的例子剔除出去,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一个基础。第二章是通感的分类标准及其生成的主体机制研究。以通感所涉及的甲乙两事物是否出现于同一时空并被人的感官同时感受作为分类标准,将通感分为两类:一是同时空:以夸张变形构成通感;二是异时空:由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接着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又分成两个小类:一是由形式相似产生的通感;二是由内容相似产生的通感。因为夸张和联想都是主体的思维特征,所以以上的分类标准其实也就是从通感生成的主体机制的角度来划分的。第三章是通感生成的客体机制研究。对通感生成所涉及的物质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形质的事物;二是有形质的事物。最后发现对通感生成的物质特性的分类与上文从通感生成的主体机制对通感进行的分类具有一致性。第四章是通感生成的句法特征研究。通过对文中所举例证的分析,发现构成本体和移体的句法关系主要有三种:主谓结构、主宾结构和偏正结构。第五章是通感的新发展。文中通过对古今通感例子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感从原有的两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演变为三种感官之间的沟通。二是通感所涉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独特,且越来越模糊。三是更加注重对于细节的描写。最后的结论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以及对本文不足之处的反思。
【关键词】:通感 主体机制 客体机制 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7
  • 一、通感研究的历史源流8-9
  •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9-14
  • 三、通感的范围14-16
  • 四、选题的意义和写作思路16-17
  • 第二章 通感的分类标准及其生成的主体机制研究17-21
  • 一、同时空:以夸张变形构成通感17-18
  • 二、异时空:由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18-21
  • 第三章 通感生成的客体机制研究21-28
  • 一、客体研究的意义21-23
  • 二、通感生成的物质特性的分类研究23-28
  • 第四章 通感生成的句法特征研究28-32
  • 一、主谓结构(本体 ← 移体)28-29
  • 二、主宾结构(本体 ← 移体)29-30
  • 三、偏正结构(移体 → 本体)30-32
  • 第五章 通感的新发展32-38
  • 结论38-39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38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38-39
  • 参考文献39-42
  • 后记42-43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3 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丹;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陈楠;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陈相材;无子围棋盘设计中的通感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7 罗丽丽;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剧通感隐喻汉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周云鹤;概念整合视角下济慈诗歌通感隐喻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淼;通感生成机制研究[D];集美大学;2016年

10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通感生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69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