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上古汉语状位动词的鉴别

发布时间:2017-07-18 20:28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状位动词的鉴别


  更多相关文章: 状位动词 副词 连谓 动宾


【摘要】:上古汉语两个动词相连出现的"V1+V2",可能是状中关系,也可能是连谓关系或动宾关系;是状中关系时,"V1"是否语法化为副词,也不容易判断。状语位置上(状位)动词与副词的鉴别主要依靠语义标准,即考察该词在当前义项下还有没有其他句法分布。"V1+V2"(状中)与连谓的鉴别分两步:若V1、V2存在时间顺序,是连谓;若无时间顺序,看V1在句中能否独立陈述主语,能的仍看作连谓,否则为状中。"V1+V2"(状中)与动宾的差别体现在V1、V2的小类等方面。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状位动词 副词 连谓 动宾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古汉语状语研究”(编号:13CYY057)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状位动词”指直接充当状语的动词,即状中结构“V1+V2”中的VI。在研究动词作状语之前,首先要进行一系列鉴别工作,包括词性上的和结构上的。词性上的鉴别是指判断谓语中心词前的状语是否已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结构上的鉴别是指判断“V1+V2”是不是状中关系,因为有时VI和V2是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振武;;上古汉语动结式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检讨[J];古汉语研究;2013年01期

2 杨作玲;;先秦“适往词”句法差异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3 高增霞;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4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5 孙德金;现代汉语动词做状语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6 苏颖;杨荣祥;;上古汉语状位形容词的鉴别[J];语言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汉语可逆句式的图形—背景研究——结合动词矢量特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张恒君;;“连续”词性辨析[J];辞书研究;2011年06期

3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4 朱庆祥;;双面句式研究概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郭丽;;试论数量名结构句中的主宾互易现象[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4期

6 李天明;;对“连续”词性的考察——兼与张恒君商榷[J];辞书研究;2013年01期

7 许有胜;;连动结构的自动识别和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周丽颖;;形容词带宾语现象与“兼类说”[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安玉霞;;汉语语序问题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6年06期

10 吴为善;;自致使义动结构式“NP+VR”考察[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胡茜;“大力”系列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文硕;状语维度的现代汉语双音性质形容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凯;“VV”类动结式的自主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惠;现代汉语“在VP1中VP2”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志利;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胡素珍;汉语动结构式的认知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艳红;现代汉语补语划分方案的合理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瑛华;现代汉语可表使动义的不及物动词配价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丁加勇;V_1着V_2结构的语义框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刘振平;;近20年来形容词作状语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洪心衡;;关于名词、动词作状语[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01期

5 徐志奇;论“分承”[J];古汉语研究;1993年01期

6 梁银峰;西汉结果补语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7 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1994年01期

8 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9 陆俭明;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J];汉语学习;1983年02期

10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鸿音;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2 罗琦;《诗经》中的“木”字和“琼”字——兼说上古汉语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3 时良兵;也谈上古汉语的“夺+之+名”结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4 孙玉文;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秦敏;;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仕益;;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二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毛志刚;;上古汉语复音因果关联词语[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李方桂;叶蜚声;;上古汉语的音系[J];语言学动态;1979年05期

10 С.Е.Яхонтов;叶蜚声;陈重业;杨剑桥;;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J];国外语言学;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逄方慧;;试论上古汉语“于”、“於”的发展及其用法——以出土文献为材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6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芳;《陈书》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9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55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5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