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蜀语》语音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9:35

  本文关键词:《蜀语》语音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蜀语》 明代 音系 四川方言


【摘要】:《蜀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它成书于明末清初,其作者李实为明末四川遂宁人。《蜀语》的出现,结束了四川方言零星记载的历史,是研究四川古代方言的宝贵材料。李实从当时活的语言出发创作《蜀语》,他忠实地记录当时口语中的方言词汇,共计565条,并通过直音、反切、标调等多种方式对其中507条进行了注音,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基本面貌。本文从《蜀语》中有注音的507条词条出发,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手法,并结合大量元代、明代、清代等语音文献材料与现代四川方音的研究成果,对《蜀语》所反映的语音进行梳理,考察当时的四川方音,以探寻明末清初四川方言语音的特点与基本面貌。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蜀语》作者李实以及《蜀语》多方面的价值,介绍《蜀语》的版本,梳理已有的《蜀语》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步骤。第二章,《蜀语》词条及音注形式。本章将对《蜀语》中的词条和音注形式进行整理和写,以求对《蜀语》整个词汇与音注材料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三章,《蜀语》的声类。本章通过对《蜀语》音注材料中声类的归纳和整理,主要从声类的全浊声母清化,唇音的分合及音值,泥、娘、日、来四母的关系,知照系声母的合并、见系与精组声母的腭化与尖团分立,知照组与精组声母的分立与四川方言翘舌声母的产生,零声母的归并这七个方面对《蜀语》声类进行阐述,最后得出《蜀语》中有20类声母。第四章,《蜀语》的韵类系统。本章通过对《蜀语》音注材料中韵类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蜀语》中中古十六摄字的分混情况进行逐类分析,最后总结出蜀语韵类有[-m]韵尾消失、[-n]韵尾和[-?]韵尾的混同、入声韵尾正在丢失、二等喉牙音字介音腭化、重纽韵母合并5个特点,并总结出《蜀语》有39个韵类。第五章,《蜀语》的调类系统。本章通过对《蜀语》音注材料中调类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主要从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声的归并三个角度对《蜀语》调类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得出《蜀语》中有5个调类。第六章,《蜀语》探源。本章通过对《蜀语》文本内容、李实生平的考定,论证了《蜀语》并非湖广话的事实,在地理上,将《蜀语》语音特点与《四川方言调查报告》做对比分析,找寻到《蜀语》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踪迹,在语音上,将《蜀语》与南路话语音特点进行对比,最后综合得出《蜀语》反映的是今天四川南路话的结论。
【关键词】:《蜀语》 明代 音系 四川方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t6-11
  • 1 绪论11-21
  • 1.1 李实与《蜀语》11-13
  • 1.2《蜀语》的版本13
  • 1.3 研究现状13-18
  • 1.3.1《蜀语》研究现状13-16
  • 1.3.2 四川方言语音研究现状16-18
  • 1.4 研究意义18
  • 1.5 研究步骤18-21
  • 1.5.1 确立音韵地位18-19
  • 1.5.2 归纳同声、韵、调类字19-20
  • 1.5.3 对比分析20
  • 1.5.4 确定音值20-21
  • 2《蜀语》词条及音注梳理21-27
  • 2.1《蜀语》词条的记录形式21-23
  • 2.1.1 一条一词21-23
  • 2.1.2 一条多词23
  • 2.2《蜀语》的音注形式23-27
  • 2.2.1 直音23-24
  • 2.2.2 反切24
  • 2.2.3 标调24
  • 2.2.4 引典24-25
  • 2.2.5 辨形25-27
  • 3《蜀语》的声类系统27-46
  • 3.1 全浊声母清化27-32
  • 3.2 唇音的分合与音值32-33
  • 3.3 泥、娘、日、来母33-35
  • 3.3.1 泥母与娘母、日母33-34
  • 3.3.2 泥母与来母的分合34-35
  • 3.4 知照系声母的合并35-36
  • 3.5 见系与精组的腭化与尖团36-42
  • 3.5.1 见系与精组细音尚未腭化36-42
  • 3.5.2 尖团问题42
  • 3.6 知照组与精组的分立与四川方言卷舌声母的形成42-43
  • 3.7 疑、云、以、影母问题及零声母的归并43-45
  • 3.8《蜀语》声母构拟45-46
  • 4《蜀语》的韵类系统46-78
  • 4.1《蜀语》各摄情况分析46-68
  • 4.1.1 果摄46-49
  • 4.1.2 假摄49-50
  • 4.1.3 遇摄50-52
  • 4.1.4 蟹摄52-54
  • 4.1.5 止摄54-55
  • 4.1.6 效摄55-58
  • 4.1.7 流摄58-59
  • 4.1.8 咸、山摄59-61
  • 4.1.9 深、臻韵61-63
  • 4.1.10 宕、江摄63-64
  • 4.1.11 曾、梗摄64-66
  • 4.1.12 通摄66-68
  • 4.2《蜀语》韵类特点68-77
  • 4.2.1 [-m]韵尾消失68-70
  • 4.2.2 [-n]韵尾和[-?]韵尾的混同70-71
  • 4.2.3 入声韵尾71-72
  • 4.2.4《蜀语》介音特点72-75
  • 4.2.5《蜀语》中的重纽问题75-77
  • 4.3《蜀语》韵母构拟77-78
  • 5《蜀语》的调类系统78-83
  • 5.1 平分阴阳78-79
  • 5.2 浊上变去79-80
  • 5.3 入声独立80-83
  • 6《蜀语》探源83-90
  • 6.1 从地理位置看《蜀语》今踪84-86
  • 6.2 从语音特点探《蜀语》源头86-90
  • 参考文献90-94
  • 致谢94-97
  • 附录 197-121
  • 附录 2121-142
  • 附录 3142-159
  • 附录 4159-179
  • 附录 5179-1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荣昌,宋伶俐;普通话对成都话语音的影响[J];语文建设;1999年06期

2 崔荣昌;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J];方言;198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宇静;《蜀语》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向学春;《蜀语》与四川方言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0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90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