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模型建立及早期救治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5 13:00
  目的①探讨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②研究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后的早期救治策略。方法 8只犬(6只中华田园犬和2只比格犬,6月龄,雄性)随机分为两组,枪击伤(A)组和爆炸伤(B)组,致伤前先制作胸腹部和颅脑防护装置,做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A组:根据有无粉碎性骨折致咬合关系错乱行清创缝合或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治疗;B组:爆炸伤致颌面部软组织多发穿通伤并大量异物残留,行清创缝合治疗。枪击伤致伤源为5.8 mm和7.62 mm高精度狙击步枪,致伤距离50 m;爆炸伤致伤源为制式200 g TNT药块,距离分别为3 m和1 m。按照分组情况伤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和相应的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2 h再次行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该模型可稳定地模拟犬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当枪击伤距离为50 m时,随着致伤源高精度狙击步枪口径的增大(5.8 mm到7.62 mm),颌面部创伤也由咬合关系正常的下颌骨下缘粉碎性骨折变为上下颌骨的粉碎性骨折并伴有咬合关系错乱和严重的软组织撕裂伤。当爆炸伤致伤源固定为含241 g细铁钉的制式200 g TNT药块时,随着致伤距离的缩小,实验动物... 

【文章来源】:口腔医学. 2019,39(10)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模型建立及早期救治的初步研究


犬胸腹部(A)和颅脑(B)简易防护装置Fig.1Simpleprotectivedevicesforcaninechest(A)

颌骨骨折,外固定,预弯,材料


习澹?娓裎?100mm×50mm两块,100mm×45mm两块,50mm×45mm两块,使用AB胶粘成盒体并置入药块和预制破片。预制破片采用细铁钉241g(0.16g/每颗,共1506颗),在TNT药块宽面上单面均匀布设并用塑料板封装。破片设计动能156J(折断人员大骨标准),设计初速1397m/s,致死距离为5.3m(适用于长方体破片最大杀伤距离公式,其中致死动能取值78.4J)。采用8号火雷管起爆,起爆时,利用墙体对狗身体主要部位进行遮挡,只暴露口鼻部,起爆距离分别为3m和1m。图2犬颌骨骨折外固定材料预弯制Fig.2Pre-bentexternalfixationmaterialsforcaninejawfractures1.2.2致伤方式枪击伤:犬以30g/L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俯卧位固定于致伤架上,头部水平位,垂直暴露颌骨左侧颌面部给狙击手,并用直径5mm的白色纸片标明颌骨的受枪击部位以便狙击手可以更直观地瞄准致伤部位(下颌骨和上颌骨的中间部分),致伤距离为50m,狙击手俯卧位瞄准致伤部位,A1组致伤部位为下颌骨的前后向中间部位,A2组致伤部位分别上下颌骨的前后向中心位置(图3A,B),图3B蓝色箭头示实验动物固定所在位置。注意保证整个射击过程中实验动物麻醉效果良好,头部稳定不动。爆炸伤:犬以30g/L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俯卧位固定于致伤架上,利用墙体掩体和致伤前制备的胸腹部和颅脑防护装置对犬胸腹部和颅脑加以防护,仅暴露致伤部位颌面部(图4A,黑色箭头)给爆炸物,炸药按实验设计放置于致伤部位前方的不同距离,分别为3m和1m(图4A,红色箭头)。1.2.3致伤后处理致伤后根据分组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颅颌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撞击伤模拟研究[J]. 刘煜,杨资洋,吴坡,张纲,裘松波,谭颖徽.  中华创伤杂志. 2016 (02)
[2]重视战伤救治研究[J]. 王正国.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3(01)
[3]战伤急救技术研究进展[J]. 何海燕,张连阳.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05)
[4]颌面部爆炸伤的研究进展[J]. 陈之彪,辛鹏飞,徐兵.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02)
[5]爆炸伤动物模型建立与观察的研究进展[J]. 王宏坤,郭树忠,韩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06)
[6]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J]. 蒋建新,李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07)
[7]人下颌骨枪弹伤有限元仿真及致伤生物力学变化研究[J]. 鄢兰元,陈渝斌,张纲,缪莹赟,谭立文,谭颖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03)
[8]人下颌骨枪弹伤的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分析[J]. 鄢兰元,陈渝斌,张纲,缪莹赟,谭颖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08)
[9]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犬颞下颌关节盘损伤的实验研究[J]. 刘桂才,王昭领,周树夏,王彦亮,刘彦普,雷德林,胡开进.  中国急救医学. 2003(01)
[10]颌面部爆炸伤病理特点及早期修复研究[J]. 雷德林,王昭领,白振西,周树夏,李兵仓,张良潮,吴国萍.  中国急救医学. 2003(01)



本文编号:338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38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