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次声对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20:33
  次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可被听觉神经感知的声波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工业环境甚至人体内部。次声的作用机理是生物共振,不同频率、声压级的次声会对动物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尽管次声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由于次声不易被人感知故而人们对于次声的防护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次声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其致病机理,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次声对动物生理机能研究的概况和主要成果,包括对神经系统、听觉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影响、次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及其致病机理等问题,从微观角度综述了次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发现,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复杂,不同强度的次声会造成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损伤,引起细胞凋亡;会提高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起到修复损伤神经的作用;还会通过钙离子通道、谷氨酸转运蛋白(EATT2)、tau蛋白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次声同样会影响炎性细胞、趋化因子(CCR2)、存活素的表达;也会对大麻素受体、凋亡蛋白(Caspase-3)等活性物质产生影响。次声直接对听觉器官产生作用,通过刺激内耳内外毛细胞、前庭感受器等影响内耳正常功能。此外,高强度次声还会对人的听阈产生影响并造成听觉损...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次声对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


暴露前豚鼠内耳毛细胞

豚鼠,次声,耳蜗毛细胞,外毛细胞


- 16 -图 2 暴露前豚鼠内耳毛细胞 图 3 暴露后豚鼠内耳毛细胞Salt[47]等阐明耳蜗毛细胞对次声异常敏感,耳蜗毛细胞包括外毛细胞和内毛细声对听觉系统主要通过外毛细胞发挥作用。次声对内耳听觉和平衡的影响不是单的,临床上的美尼尔症可能与次声有关,实验证实次声刺激会使人感到眩晕乏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6 Hz,150 dB的次声不同作用时间对大鼠海马caspase-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J]. 石亚军,张钦军,师瑞,史明,李力,邹林辉,吕伟豪,马磊,赵钢.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7(06)
[2]低声压级次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趋化因子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J]. 司海超,宋琼,马婕妤,司小萌.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09)
[3]次声对大鼠海马区钙调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及Tau蛋白表达的影响[J]. 蔡丽,王晋,崔尧,张鸽,武松艳,张文东,刘朝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03)
[4]新疆某油田噪声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J]. 钱学全,郭文婕,李隆倩,王伟红,邓正聪,张劲.  职业与健康. 2015(08)
[5]大鼠次声脑损伤后EAAT2的改变及意义[J]. 胡炜,费舟,黄卫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06)
[6]次声激活小胶质细胞抑制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J]. 董正,蔡婧,林甜,史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4(04)
[7]次声刺激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的研究[J]. 江山,徐成峰,李娅娜,谢红萍,袁华,王会会,李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06)
[8]暴露工业噪声工龄对男性高血压发生率的影响[J]. 杨冰声.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4)
[9]低频强声对大鼠胃功能及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屈昌民,李连勇,吴玮,王刚,尹志利,郭庆,屈昌北,曾新吾,龚昌超,田章福,柳珑.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05)
[10]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在大鼠心肌纤维化中作用及机制研究[J]. 宋国良,邵尤北,裴兆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13(25)

博士论文
[1]次声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 裴兆辉.第四军医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Notch信号通路在低声压次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 刘玉林.南方医科大学 2017
[2]低声压次声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D]. 黎玉婷.南方医科大学 2015
[3]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对未孕大鼠卵巢及胚胎和仔鼠影响的研究[D]. 韩小雪.暨南大学 2014
[4]低声压次声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D]. 何任红.南方医科大学 2014
[5]低声压级次声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存活素表达的影响[D]. 李德洁.南方医科大学 2013
[6]中药对动物噪音应激诱导流产的安胎作用及机理[D]. 郝苏平.河北农业大学 2012
[7]次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D]. 毕迎立.南方医科大学 2012
[8]次声传感器及次声检测技术研究[D]. 郭泉.山东科技大学 2009
[9]次声对人系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的生物学效应[D]. 李克.第一军医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2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442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