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一例B(A)血型患者及其家系的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22:15
  目的通过1例B(A)血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B(A)血型的特点和家系遗传规律。方法应用试管法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1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确认其ABO表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基因分型,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对所有成员进行ABO第6、7外显子测序,确认其基因型。结果家系成员ABO表型分别为:先证者B(A)、父亲AB亚型、母亲O型、妻子O型、女儿B(A)、儿子O型;家系成员初步基因分型结果为:先证者BO2、父亲A1B、母亲O1O2、妻子O1O1、女儿BO1、儿子O1O2;家系成员基因型分别为:先证者B(A)02O02、父亲A102B(A)02、母亲O01O02型、妻子O01<... 

【文章来源】:北京医学. 2020,42(02)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一例B(A)血型患者及其家系的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先证者家系成员PCR-SSP结果

血型,遗传图,先证者,成员


家系血型遗传图

碱基序列,先证者,碱基序列,测序


B(A)血型属于B亚型的一种,临床由于试剂、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易将其错误定型为A亚B型,其血型血清学特点是正定型为A亚B,反定型为B型,与抗-A1反应为阴性,与抗-H反应为强凝集,反定型血清中有较强的抗-A,既可以凝集A1细胞也可以凝集A2细胞[1,4],与人源抗-A反应为阴性。B(A)血型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B等位基因在正常B基因上发生单碱基的突变,引起关键核苷酸和氨基酸位置上的变化,而导致糖基转移酶的特点和催化活性发生变化。当针对同一底物时,这些变异的B基因由于既具有编码B型糖基转移酶的能力,又具有编码A型糖基转移酶的能力,因此在血清学上,除了表现B抗原特异性,同时还表现少量的A抗原特异性[3]。这些产生的A抗原一般与含有MH04的单克隆抗-A试剂反应呈现凝集,但由于各厂家克隆株和添加剂的不同,使各单克隆抗-A试剂对于B(A)血型的检出能力有所不同。本研究中,两个厂家的ABO/RhD血型卡对于B(A)血型抗-A的凝集强度普遍强于试管法,而目前各临床医院输血科普遍使用全自动血型仪进行输血前ABO血型的检查。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对于不同厂家的单克隆抗-A试剂,某些单克隆抗-A试剂与B(A)血型红细胞反应为阴性,也可将B(A)血型定型为B型,这需加强对于B(A)血型的认识,同时了解不同克隆的抗A试剂与B(A)血型可能呈现不同的反应格局。分子生物学中,A和B等位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可选择性地催化特异性不同的底物,A等位基因产物是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B等位基因产物是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但当同时存在A和B等位基因时,两种不同的糖基转移酶竞争共同的受体,将存在等位基因的竞争作用,如A1B中的B抗原常常比B型中B抗原弱,A2B细胞上的A抗原比A2细胞上的A抗原弱,A1B上的A抗原比A1细胞上的A抗原弱[4]。本研究中先证者父亲ABO血型的血型血清学结果为AB亚型,但荧光PCR-SSP结果为A1/B,这即是由等位基因的竞争抑制作用造成的,经基因测序分析得到先证者父亲的等位基因B实际为B(A)02,其表达的B抗原数量本身就低于B型人,当同时存在另一条正常的A1等位基因时,由于等位基因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先证者父亲的B抗原数量比正常AB型人更少,因此在血型血清学上显示为AB亚型。从家系遗传图可见,先证者的两条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父亲的B(A)02和母亲的O02,先证者之女为B(A)02O01,其两条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先证者和先证者之妻。B(A)血型的遗传呈现稳定的AB顺式遗传方式[5-6]。B(A)02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第7外显子上700位碱基发生了C>G的突变,引起234位点脯氨酸突变成丙氨酸,进而导致233位组氨酸、266位甲硫氨酸和268位丙氨酸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使糖基转移酶的特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B(A)02这一等位基因[7]。本研究中,先证者之父、先证者、先证者之女ABO第7外显子上,均发生了700位碱基C>G的突变,导致B(A)02这一等位基因的形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A)血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定型及患者临床输血策略研究[J]. 张烨,庄光艳,刘素芳,侯玉涛,刘亚庆,张磊.  北京医学. 2015(08)
[2]罕见B(A)04血型家系遗传规律调查[J]. 刘乐霞,梁俊杰,肖玮,刘建岭,张国霞,徐闻铂,赵国宏,于桂军,李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02)
[3]上海地区献血人群cisAB和B(A)血型的研究[J]. 金沙,蔡晓红,刘曦,王健莲,陆琼,沈伟,范亮峰,向东.  中国输血杂志. 2013(12)



本文编号:358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58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a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