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英语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13 10:37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运用后殖民理论或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当代美国印第安英语文学,成果斐然。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主要以人类为中心,探讨内部殖民主义对于印第安社会的毁灭性影响,或印第安生态意识对于西方人精神和被毁坏世界环境的救赎功能,而忽视殖民主义实践及殖民书写中经济发展、环境和动物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无法认识印第安文学中发展、环境和动物在强化反殖民意识和解构殖民话语中的积极作用。在美国内部殖民主义的整个物质和话语实践活动中,(新/旧)殖民主义与发展、环境和动物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主流社会以发展之名抢夺印第安土地上最后的资源,危害当地环境,动物也因丧失栖息地而濒临灭绝。同样,在殖民书写中,资本主义全球化被宣扬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同时动物保护法也与印第安人的文化权力形成冲突。这种殖民书写中暗含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为政治征服奠定心理和物质基础,实现文化渗透和文化控制,迎合主流社会的白人中心主义意识。实际上,发展可能被利用而成为殖民主义的新形式,环境保护与原住民权力间的冲突关系成为有待探讨的灰色地带,这是本文提出当代英语印第安文学后殖民生态批评的重要前提。殖民主义既毁坏原住民社会,也破坏原住民的环境并危害当地动物,既可呈现为社会实践,也可呈现为话语实践。殖民话语中欧裔美国人对应于印第安人、环境和动物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殖民主义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基本范式。反思被殖民的历史,审视被殖民经历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当代的表征,从而实现思想的去殖民化,这是包括印第安社会和其它包括曾经被殖民社会在内的国家面对全球化潮流,争取生存机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殖民主义与发展、环境和动物的系统性联系,要真正实现思维的去殖民化、对抗(新/旧)殖民意识和殖民话语,必须从多角度消解殖民主义关于发展、环境和动物的相关意识形态和话语。当代印第安作家是颠覆殖民意识和话语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主要涉及路易斯·欧文斯的《狼歌》(1991)、托马斯·金恩的《青草,流水》(1993)、莱斯丽·玛蒙·西尔科的《沙丘花园》(1999)和琳达·霍根的《灵力》(1998)四部当代印第安作家的代表作,认为这四部作品以发展与环境,环境保护与印第安文化权力的关系为主题,并使之成为思想去殖民化的手段,认识到在世纪之交他们对殖民主义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在探索对抗殖民意识的策略方面做出了尝试,客观上反映了对殖民主义思想和话语的解构。本研究主要采用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探究殖民主义与发展、环境和动物的体系性联系,并分别以荒野、水坝、花园和动物四个意象为切入点,通过透视小说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与人的关系所映射出的殖民心态和权力话语,探究作家的反殖意识和小说叙述中呈现的对殖民话语的多样性反抗。本论文研究的当代印第安小说表明作家们针对内部殖民主义的不同表征,采用了不同的反抗形式颠覆殖民话语。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回顾了印第安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印第安文学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简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理论支撑,即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并提出本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主体部分包括四章,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主要观点,并依据新殖民主义的不同呈现方式和相应的反抗形式而构建。第一章主要参照殖民主义夺取印第安土地和资源的历史,反观《狼歌》中主流社会的荒野话语和由此对印第安身份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主人公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回应并进行了个体极端式反抗。本章首先结合被他者化的荒野概念的历史演化,探究被征服的荒野、被保护的荒野和被开发的荒野所反映的殖民主义与土地占有和资源掠夺的结构性联系,接下来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与荒野话语相对应的印第安身份偏见,包括“野蛮印第安人”、“生态印第安人”和“消失的印第安人”,说明荒野话语和印第安身份偏见所暗含的白人对应于土地和印第安人的二元对立范式,使一些印第安人陷入无主、无根和无话语权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接纳白人主流文化,但小说主人公通过牢记祖先故事,进入荒野重构地域归属感,以暴力抗争手段重建身份。第二章集中探究在后殖民语境下,印第安文学中的水意象在重写、消解和颠覆作为环境种族主义偶像的水坝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印第安人以集体生态破坏幻想抵抗殖民主义。本章首先展现传统印第安视阈中水的特征,包括水的创生性、神圣性和环形运动特征等,继而揭露水坝对原族生存环境的破坏性后果,如破坏原族的生活方式、迫使原族迁移和毁坏原族文化,但在水的双重力量作用下,印第安神话人物和现实中人物结合自然的力量合力摧毁水坝,实现暴力抵抗的目的,原族部落实现再生,原族个体人物在水的作用下也获得人生新开端。第三章主要分析以印第安古花园的物质成果和文化内涵为手段对殖民主义进行的非暴力反抗。本章首先探究以人与土地互惠为花园伦理并开展自给自足经济活动的印第安古花园,但古花园遭受殖民者的浩劫,以土地为基础的印第安宗教仪式“鬼舞”祈望土地回归,然后分析白人的现代维多利亚花园反映的对于自然和印第安人的双重征服,说明基督教为殖民主义提供宗教话语支持,殖民主义渗透于国际资本主义植物贸易之中。但作家并不赞同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二元对立,欧洲花园体现的古欧洲“伟大女神”神话和以土地为基础的早期基督教反写基督教教义对于女性、黑色和蛇的贬低,作家以印第安文化与古欧洲文化形成的跨大西洋本土化轴心颠覆了殖民主义的二元对立范式。第四章重点研究在国际环境保护语境下,美国动物保护法与印第安文化权力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以及动物与人的栖息地问题。作家提倡印第安人对殖民话语采用矛盾式反抗策略,印白之间进行基于土地的跨物种间合作。本章首先说明作家对环境正义主题的关注,叙述了与小说情节相对应的现实中猎杀濒危动物事件,说明猎豹与当地印第安人面临类似的生存危机,而小说人物举行再生仪式对抗灭绝命运,继而追溯了主流社会对野生动物从猎杀到保护的历史及其所反映的白人中心主义立场,说明动物濒危的真正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威胁动物的栖息地,最后指出作家探索主流社会动物保护法与印第安文化权力间关系的灰色地带,关注围绕动物保护论题所反映的复杂矛盾和文化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本质上是对侵占动物和印第安人栖息地的新殖民主义的矛盾式反抗。作家倡导印白双方基于土地,而不是民族进行合作。本论文在结论部分指出,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当代美国印第安英语文学,可以发现当代印第安社会难以回避现代性、全球化和由此导致的具有毁灭性经济发展。这种建立在西方文化霸权和经济增长双重原则基础上的“赶超式”发展模式没有可持续性,实际上是打着发展的幌子对人与环境的滥用。内部殖民主义导致印第安社会的不均衡发展,由此造成印第安物质环境的不均衡发展。由于家乡的风景地貌已经被改变,当代印第安人难以通过回归家园实现疗伤和获得文化身份。除了发展造成了印第安环境的恶化之外,第一世界的环保主义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其说是保护自然环境,不如说是掠夺贫困国家和社会最后资源的战争。环境问题威胁印第安人的生存,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方法与生态相关,但传统的生态法则是否能适应当代美国印第安社会仍存在疑问。为反抗对印第安人和自然的共同压迫,印第安作家质疑关于能动作用的定义的正确性,指出印第安人和自然中的事物,如荒野、河流和动物等是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不仅能够发声,而且能展开行动反抗对于印第安人和自然的殖民。作家们通过反写基督教赋予蛇、黑色和女神的象征含义,颠覆了殖民话语的宗教根基,也发掘出早期欧洲基督教的生态之根。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对主流社会从个体极端生态破坏反抗、集体生态破坏幻想、非暴力抵抗直到矛盾式反抗的演化,表明印第安社会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从对立到协调的转变,体现了当代印第安作家试图超越印白二元对立模式的愿望。当代印第安社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表明,应该将全球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相协调,提倡一种更加包容的和跨文化的环保主义,以便与其它社会运动结合,创造一个更加易于人和非人物种居住的更有生命力的世界。 

【关键词】 美国印第安英语小说;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绪  论

当代美国印第安社会同样无法逃脱全球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恶化的冲击,对此,印第安人进行了反抗。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印第安人开展了“泛印第安人运动”(Pan-Indianism)1,即所有部落的印第安人都有共同的经验,应该共同维护印第安土地所有权和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末,印第安人与白人在水资源、土地、捕猎等问题上的权利争执逐渐得到解决,但印第安人在恢复部落自治和自决的同时,联邦政府也加强了对印第安人资源和福利的“托管”职权,政府才是印第安人土地和资源的真正掌管者。由于印第安人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迥异于主流社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对白人政府的土地政策和相关法律失去信任并进行了抵抗。印第安人在与政府的斗争中培育和发展了自觉意识和民族精神,也引发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于发展、土地和环保主义等议题的关注。印第安作家的写作与印第安人争取土地所有权、水权和传统宗教信仰权等政治斗争之间存在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印第安作家自觉地将印第安民族所遭遇的土地剥夺与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西方环保主义和基督教的统治相联系。他们意识到殖民者在以武力占领美洲后,当今又构建新的殖民话语,以便合法化对印第安人的二次殖民,夺取印第安人还没有被资本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统治的最后的土地和其它资源,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作为殖民主义话语和物质实践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以及被殖民者利用为征服工具的基督教。
...........

第一章  荒野之行——《狼歌》中的土地所有权

第一节  作为资源的荒野
欧文斯在小说中将美国社会精英阶层提出的荒野概念置于美洲大陆的土地剥夺和文化殖民的漫长历史中,将这个概念归入意识形态的和历史的范畴,并视之为主流文化编造的构想,这种构想排除了印第安人的存在,给印第安人带来生态和精神上的毁灭性后果。《狼歌》暗示现代欧美荒野伦理与殖民早期征服荒野的历史和当代开发荒野的现实存在联系,荒野意识形态是主流文化内在矛盾的表征:主流文化不懂得怎样与非人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无法遏制的不可持续的侵入和干涉,另一方面,具有补偿性的资源保护社会思潮 (preservationist ethos),虽然具有政治对应策略的价值,实质上体现了将人的活动从自然中清除的企图。与主流社会荒野概念形成反差,印第安人的世界观总是与对土地,包括被称之为荒野的土地的尊敬相联系。

第二节  荒野话语影响下的印第安身份偏见
“野蛮印第安人”偏见在荒野保护时期依然存在。在欧尔姆斯代德的报告“优美胜地山谷与蝴蝶百合大树”中,他提倡保存荒野,却忽略荒野中生活的野蛮人的生存权利,他提出的保护荒野思想反映了殖民者对自然和印第安人的主宰意识。他在报告中表明:“自然景物能影响人们的力量,与人们的文明水平和他们被教化的程度有莫大关系。如果将一千名来自文明社会的人和一千名野蛮人相比,会发现这些野蛮人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受到风景地貌力量的少许影响。”111欧尔姆斯代德虽然没有表明“野蛮人”一词的所指,但若将“野蛮人”一词放在美国十九世纪的语境中,“野蛮人”应该包括印第安人。他认为国家公园的功能是为文明的欧裔美国人提供通过欣赏公园内的风景地貌以提升思考力的场所。与文明人不同,野蛮人的心智处于低级状态,无法欣赏公园中的风景地貌之美,更难以通过接受自然的教化力量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智性能力。112

第三章 反抗的花园——《沙丘花园》中的花园与政治...........125
第一节 从前有个花园——拒绝殖民的印第安古花园................127
第二节  染血的国际资本主义植物贸易................................139
第四章 再生之舞——《灵力》中的动物栖息地问题.............166
第一节 现实与神话中的杀猎豹事件............................................167
第二节  主流社会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曲折历程.....................185
一、戕害生灵:征服野生动物的历史.............................................186
结  语...........................................216

第四章  再生之舞——《灵力》中的动物栖息地问题

第一节  现实与神话中的杀猎豹事件
经历了再生仪式,奥米西多坚定了关于人与非人物种密切联系的部落传统信仰。她曾经害怕猎豹,也怕想到它,“因为他们说到一个动物的名字,就会唤起它身上的力量,因为一切,我们的话语,我们的意图,都通过空气传播。”(PW  3)女孩描述阿玛对于猎豹所处状态的看法,“猎豹濒危而病弱,这使她悲伤,因为她崇拜这些猫。她说当她出生,一头猎豹也与她一起出生,并给她以灵力。”(PW  16)“崇拜”一词具有特定含义。在此语境中,笔耕文化传播,“崇拜”并不意味着基督教对于与人分离的神的崇拜,而是对于兼具形体与精神的生命体的崇敬。阿玛杀死的猎豹是第一个踏上大地的猎豹的化身。霍根对猎豹的描述表明她更倾向于传统信仰,她说:“在过去,当我们美丽而敏捷,我们要求动物为我们献出生命,作为回报,在位于我们之上的另一个世界,我们与它们结成亲缘关系,我们将尊重它们,我们与它们交谈。”(PW  229)在阿玛的影响下,女孩也接受人与非人物种的相似性,她承认她感到与自然的融合:“此刻,我不仅仅是我。我是他们。我是老人,我是土地。我是阿玛和猎豹。这就是我的一切,我不再害怕未来和过去。”(PW 173)

第二节 主流社会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曲折历程
小说通过奥米西多的视角,揭示了基督教为殖民主义征服动物和被视为动物的原住民提供了宗教支持。根据基督教创世神话,上帝给予亚当统治动物的权利,天空的飞鸟和地上的走兽都在人类的统治之下。在《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中,上帝引发洪水泛滥毁灭了世界,却给给予了诺亚对于其它动物生杀予夺的权利,诺亚可以选择一些动物的一雄一雌登上方舟,享有生存权。而其它没被选中的动物则遭遇了灭顶之灾。诺亚名为拯救动物,实际上对多数动物施行了物种灭绝暴政。但动物灭绝反而被美誉为动物拯救,诺亚方舟故事充满讽刺意味。诺亚方舟故事作为西方基本宗教文本,使人与的动物的分离自然化,体现了“基督教的身体与精神的分离,和随意将动物与人分割”的思想414。
...........

结  语

本论文通过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阐释当代印第安小说,展现了一个能体现当代印第安人与土地和环境关系的代表性空间,读者可以自由穿行于美国西北部的荒野、美国西南部、东部和欧洲的花园、加拿大北部的水坝和美国东南部的沼泽保护区,深入到不同部落的内部,观察在全球化发展、消费主义浪潮和国际环保主义共同作用的环境中,不同部落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个人身份经历的剧变,关注全球化和第一世界精英阶层的环保主义给自然和印第安社会带来双重破坏的具体现实问题,和这些问题引发的对于主流社会各种主宰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反抗,并提倡将全球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对应式发展策略和一种更加包容的和跨文化的环保主义,以便与其它社会运动相结合,为创造更有利于人和非人物种共处的友好环境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 朱新福,张慧荣.  后殖民生态批评述略[J]. 当代外国文学2011(04)
[2] 何建华.  发展正义: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J]. 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3] 田启波,胡宜安.  发展主义的反思与超越[J]. 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4] 张慧荣.  从《熊》看原生生命链毁坏对殖民进程的推动作用[J]. 外国文学评论2011(03)
[5] 鲁枢元.  城市之困与环境美学——记与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一次学术交流[J]. 艺术百家2010(06)
[6] 张斌,陈学谦.  环境正义研究述评[J]. 伦理学研究2008(04)
[7] 杜鹏.  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6)
[8] 王建平.  后殖民语境下的美国土著文学——路易丝·厄德里齐的《痕迹》[J]. 国外文学2006(04)
[9] 朱伦.  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J]. 中国社会科学2005(04)
[10] 王腊宝.  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J]. 外国文学评论2005(01)



本文编号:11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