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6-10-18 12:02

  本文关键词: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3年第9期

总第174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3,№9Serial№174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王松林 李洪琴

(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4)

  摘 要:本文从忠实性、艺术性和(大众)文化性三个方面考察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重构,在区分“作品”和“文本”的概

念基础上,指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将电影视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而不能视其为小说文本的附庸。

关键词:电影;文本;文学性;(大众)文化性;教学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hecinematicadaptationandreconceptualizationoffictionfromthreeperspectives:cinematicauthentici2ty,cinematicliterarinessandcinematicpopculture.Basedonthetheoreticdistinctionbetween“literarytext”and“literarywork”,thepa2perfurthersuggeststhatfilmadaptationshouldbe“read”asindependenttextshavingtheirownstylisticneitherinferiornorsupe2riortotheirliteraryantecedents.

Keywords:film,text,work,literariness,popculture,literary中图分类号:H319()09-0021-04

  2003年4月6讨会在牛津大学C,“:解读影

(ReadingScreens:from屏———从文本到电影texttofilm,TV,andnewmedia)。其时恰逢笔者在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故有机会关注这一文学教学研究的动向。如何在文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影视作品,解读影视作品与原作的关系,揭示影视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异同,网络文本与网络小说等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的关系作一番探讨。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电影”仅指根据经典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

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多以传统的选读课形式授课。就小说而言,受课时及学生阅读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偏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就某一选段进行讲解。但是毕竟窥一斑难见全貌。因而,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英语电影便成了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在国外“电影与文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大学英文系开设。剑桥大学英文系有关影视与文学的研究性课程在三门以上。本次大会主席C.F.Moi指出,事实上,受影视的影响,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呈下降趋势,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活动已受到冲击和挑战。(C.F.Moi,2002:8)G.Bombini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称传统的印刷符

(textculture),而电影、号为“文本文化”电视、网络等图像符(imageculture),两者之间现已构成了强劲号为“形象文化”

的互动协作关系。(Bombini,1989)国外对影视作品与文学作

品的文化学研究已有丰硕成果。国内对影视传媒及文学的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王宁,2003)。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对电影叙事功能与文学叙事功能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形象文化”与“文本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即缺乏对电影的文化性与文学性的比较研究。大多数文学课教师只是将电影放给学生观看,权当是对原作压缩性质的欣赏,仅满足于对影视作品与原作的情节及人物的表层忠实性分析,不能全面、理性地剖析集行为艺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为一体的影视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质的区别,不能启发学生发现视觉语言与文本语言叙事功能的本质差别,更是忽略了电影的文化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关系。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AlanPulverness认为,时至今日,文学批评界仍然有人抱有这样的成见“:电影往低处说是戏剧和摄影联姻的“私

(Pul2生子”,往高处说也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商业化媒体。”

vernes,2002:6)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常被拿来与原作的情节做比较,结果可想而知———评论家和观众对改编后的作品大都大失所望:或曰电影失缺了原作的风貌,或曰编导对原作压缩不当,或曰原作中其钟爱的某一事件和人物缺场,等等。于是乎,判别一部电影的优劣标准是:电影在多大的程度上忠于原作。这也成了国内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讲评标准。笔者认为,若是在文学与影视教学中仅讨论“忠实性”问题是不够的,是不能把握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差别的,也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

从文学的接受理论来说“,忠实性”这一问题本身就值得质疑。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在阅读

作者简介:王松林(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洪琴(1965-),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收稿日期:2003-01-17

后,这类电影的观众会对某些细节和人物的处理感到遗憾,但多数人会同意这两部电影与原著是非常接近的。二是再

定性。既然文学文本的阅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改解释型(reinterpretation),即电影对小说进行颇具个性化的解编而成的电影也可视作是对原作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阅释甚至评论。这类电影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读”甚至“评论。”因此,在电影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解与感悟,能明显地表露导演对小说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自生阐述个人对文本的反应并比参电影编导对原作的理解,从由。这好比是林纾译狄更斯或是庞德译李白。电影不仅与而寻找出各自的审美情趣之不同。电影与文学课应重在诱原著貌合神离而且在原著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若是以“忠实发学生由文本激发引申的反应,而不是在作品的所谓“忠实性”为标准来衡量电影的优劣,观众一定会对此类电影大失性”一类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所望,并为小说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譬如,由MikeNichols

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多年。自从法国的Lumiere兄弟导演,根据美国小说家JosephHell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Catch222)和WernerHerzog导演的1900年摄制了第一部有情节的电影后,以视觉画面为媒介的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

叙事便迅速得以弘扬,并成为大众主流文化。跟文学潮流发Nosferatu便属于此类范畴。三是模仿斜型或曰再构思型展的轨迹一样,电影作品在摄制手法及内容上也经历了写实(imitation/reconceptualisation),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阶段。但是,节,却又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作为大众文化主流媒体的电影,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或模仿和讽仿(parody/pastiche)。编剧及导演往往采用移花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性。因此,现实主接木的方式,借用小说中的人物,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故意义小说成为电影编导的主要选材。现实主义小说曲折的故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电影艺术的迷人魅力。此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给电影制作人与导演带来了方便。类电影颇具“后现代”风味,FrancisFordCoppola

(HeartofWebb(1986:41)认为“人物角色不是电影发明的,,而是从舞受英小说《黑暗之心》

台卡通片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借来的。”Webb进而指出,)《现代启示录》电影编导往往采取“借用”或“套用”和执导,以英国小说家Jane

(Emma)为蓝本,却以美国高中生活为捷径,人物塑造显得简单化公式化。,背景的影片Clueless。在以上三种类型中,第一、二种类型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文化霸权性”,这课的辅助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但是引发的问题也最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Webb却忽略了电影与小说在叙述技首先是“忠实性”问题。所谓忠实性是指改编后的电影巧及观赏(阅读)方法上的不同。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的一致性。若

在电影与文学作品(如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时提醒是将电影喻作翻译,那么电影同样会出现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学生小说与电影的本质区别:小说侧重于叙述,是私下阅读免的“缺失”情况。翻译过程中的缺失多半是文化的,而电影的个性化的体验,可以分时间分地点,甚至忽前忽后地跳跃对小说的“翻译”因为受时空、方法、目的、受众等诸多因素的阅读或重读,阅读的主动权把握在读者手中;电影侧重于表影响“,缺失”的程度显然要比与语际间的文字翻译严重得现,多是集体的,受时间和地点限定的观赏活动,观众只能随多。但是,也正是这种缺失给了电影导演展示艺术创作的自屏幕上情节的发展来了解人物,观众的感受受制于导演及演由空间。雪莱曾经说过“:不可译的就是诗。”这句话的言外员,还可能受到周围其他观众情绪的影响。在将小说改编成之意是指颇具个性化的诗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说电影的过程中,编导除了面临材料取舍这一两难选择外,还及其他文学品种也有其内在的“诗意”———即其传递的由读必须考虑如何弥补由于必要的割舍产生的影响,如何对小说者感受的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不管电影是如何忠实于小人物与事件进行整合,最终还要考虑声音、色彩、光线与画面说,这种忠实充其量也只能是表层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一的合成。此外,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品还不得不考虑制作成致。导演和演员本身就是读者,和读者一样,对作品的理解本,票房收入,观众趣味等非文学性因素及其他文化因素。和反应是个性化精神体验的产物。W.B.Booth(1961:101)在也就是说,电影考虑的是如何将作为文字叙述文本的小说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只为自己写作“真正的,视觉语言和形象表现出来,它既要保持原著的文学性又要顾诗人写作是为了表达他自己,或为了发现他自己。”那么,我及电影特有的文化性。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可以较全面地们也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导演是通过对小说的改编来表达自在电影与文学课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己,而优秀的演员表演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接受美学的代

一般地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移表人物Iser从解释学的角度区分了“文本”与“作品”的含义。植型(transplantation),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他将读者阅读的意义不定的对象称作“艺术成品”或“文本”,编的痕迹。Pulverness(2002)将这类电影比作是翻译过程中其意义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解释和实现,而真正的的直译,当然,导演使用的是不同于小说叙述文本的电影语“作品”是已经实现了审美意义的“审美客体”。传统的文学言。譬如,由PeterBrook导演,根据英国小说家WilliamGold2观认为作品是作者独自创造,意义充实确定的客体。Iser

(LordoftheFlies)及由(1978:21)显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将传统的文学作ing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蝇王》

KennethBranagh导演,根据雪莱夫人MaryShelley的同名小说品分成两极“: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分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

(Frankenstein)。尽管与原著比读术极即作者所写的文本,审美极则是读者对文本的实现。从改编的电影《弗兰肯斯坦》

过程中的感受与反应。美国文学批评家NormanHolland

(1975)也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文本意义的互动性和不确

这两极的观点来看,作品本身显然不能等同于文本或具体化,而必须是位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借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我们不妨将电影编导面对的要改编的小说视作“文本”,而将改编而成的影片视作“作品”。表面上看,编导和读者面对的是同一个文本,但该文本在两者心目中产生的意义是不

)。人们常说尽相同的(所谓“此文本非彼文本”“一百个读者

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事实上,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具意义的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越多地享有想象的自由空间,作品也因而更具文学性。笔者主张在电影与文学教学中将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来对待,既考虑电影涉及的文学因素,又要充分考虑到其作为大众文化主流载体所牵涉的非文本因素(包括导演、演员、读者的主观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含商业文化、性文化、“他文化”等)(毛思慧,2000:6),从电影自身的特性和风格来评讲影片,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要将电影与小说置于同等的、平行的地位来看待,而不是视之为小说的寄生品或附属品。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乃是一种有别于小说,自成一体的,融文学性与文化性为一身的视觉叙事。它既不低于小说也不高于小说。批评家DavidLodge(1966:18-34)在他的《小说的语言》中从文体学一元论角度指出文学作品在解译层面上的三种不可能性,即解析的不可能性,与风格相分离来欣赏的不可能性。对独立性。,,首先应明确这一原则。

其次是文学性问题,即艺术形式问题。所谓文学性是指电影与小说是不同的艺术形态,各自的叙事方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而各自的审美方式也不尽相同。艺术形式几乎是不可移译或移植的,因为,如巴特所言“:任何形式都是一种价值。”Widdowson(1975)在论及语言及其艺术功能的关系

(why)和(how)上时指出应在语言形式形成的“原因”“方式”

侧重发问。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敏感,激发学生提出和思考这类问题“:为什么作者/编导会使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美感是如何通过语言或画面产生的?”应该说,优秀的小说在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上是非常注意感观效果的。从艺术表现形式来说,电影与小说毕竟存在着质的区别———小说是叙事艺术(artoftelling),而电影是表演艺术(artofenacting)。观看电影时,观众在影院里被银幕画面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银幕的故事情景之中,大多数观众都不会有意识的跳出画面来提醒自己这些情景场面和行为是导演和演员合作的结果,也很少意识到银幕上的视角是由一只看不见的导演之手在操纵;同样,读小说时,读者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小说中栩栩如生的描写和富有戏剧性的场景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往往令读者忘记眼前的形象是以语言为媒体由叙述者讲述出来的。但是,小说的叙事视觉化过程与电影的表演/摄影视觉化过程是不一样的,在读者/观众心目中产生的效果和美感是不同的。试看HenryJames

(1888)第一句话的描在其短篇小说“TheLessonoftheMaster”

写:

Hehadbeentoldtheladieswereatchurch,butthiswascor2rectedbywhathesawfromthetopofthesteps—theydescended

fromagreatheightintwoarms,withacircularsweepofthemostcharmingeffect—atthethresholdofthedoorwhich,fromthelongbrightgallery,overlookedtheimmenselawn.

我们阅读后的第一印象是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似乎目睹了这样的一幕:女人们手挽手从台阶上走下,门槛连着明亮的长长的走廊,门外是一片大草坪。但是略加思考,我们便会发现眼前的场景是叙述给我们的。读者的阅读视野(聚焦)受到了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者的视角的限定。假设将这一情景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那末,影院里不同的观众面对银幕上的画面会有不同的聚焦点,由此而引发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小说的叙事在时空上是相对自由的(如叙述者可以说“hehadbeentold...,butthiswascorrectedbywhathesaw...”,这句话包含了叙述状态和叙述的过去状态两个时空),但电影的叙事却受到了时空的限制。譬如,导演何以通过画面传达“有人告诉他女士们上教堂去了”呢?除非用画外音。但由于这是故事的开端,导演必先将人物“他”的身份像貌呈现出来,然后再明确先前告诉“他”“女士们上教堂去了”的那位不知名者的身份。这样一来,于是,法,,。比如,叙述者是“非人格化的?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叙述距离是如何控制的?叙述者与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此外,象征手法的运用,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内心表白与对话的表达方式(含声调,脸部表情,手势体态等)也都在艺术风格的考察范围内(Hawthorn,1986:66)。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分析电影与小说艺术形式之异同的经典范例当推WilliamWyler导演,根据EmilyBrontё的小说改

(WutheringHeights)和当代英国著名戏编的电影《呼啸山庄》

剧家HaroldPinter根据JohnFowles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国

(TheFrenchLieutenant’中尉的女人》sWoman)。前者尽管对

原作进行了改编,但在艺术上尽量保留了原作的叙事风格(诸如人格化叙述,倒叙,象征等);后者融传统与后现代性为一体。针对原作叙述者角色的不断变化及小说的开放性结局,Pinter在剧本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了体现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社会的时间反差,Pinter在剧本中安排了两个平行并列的情节:莎拉和查尔斯在19世纪的恋爱故事和扮演男女主角的两个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婚外恋。于是,在电影里,两个场景(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恋爱故事,两个世界(真与假,虚与实)交融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演戏的人假戏真做,恋爱起来,而且是婚外恋。这种戏中戏

(张中载,1992)也是品脱在戏剧结构和风格上进行的实验。”在讨论电影的文学性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电影艺术对

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JamesJoyce,GrahamGreene,RobertCoover等小说家都曾公开表明他们借用过电影语汇或电影表现手法(Pulverness,2002:6)。美国30年代的作家DosPassos在其颇富创新的三部曲《美国》中就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和闪回等技巧,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新闻报道”“,照相机快门”的手法,力图客观记录时代背景和模拟人物内心的意识状态。电影对小说的影响还表现在电影对观众及读者的“后启蒙”效果上。“电影的诞生

把一种集阅读(文化精品),观赏和获得审美快感为一体的综品中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假如电视真像杰姆逊所说的那合艺术带到现代人的面前……这无疑是对文学市场的一个样消解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和差别,且这一消解过程是

(王宁,2001:6-7)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后现代的全部精粹”(杰姆逊,1997:211),那么电影(尤其是冲击。”

的畅销,甚至令其成为文化热点。譬如,五六十年代的外国根据经典小说改变而成的电影)却在某种意义上在艺术与现

(TheGadfly)《红与黑》(RedandBlack)《苔丝》(实的边缘努力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电影《牛虻》,,

TessoftheD’Urbervilles)曾在中国观众中掀起重读原著的热与(大众)文化性的融合力。

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当代社会,电影越来越多地用于(Howards潮;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霍华德庄园》

(Possession)也一度令迷恋电影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诚然,小说的诸多方面是无法在电影中复Ends)和今年拍摄的《占有》

“最忠实”的导演或编剧也必须对小说进行修英国观众重拾E.M.Forster和A.S.Byatt的作品。可以说,时制的,因为即使

至今日,电影与小说已成为互为吸纳,互为影响,难于分割的改。但因此而忽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或视电影低于小说是

不对的。电影取材于小说,但电影乃是一种集文学艺术与大一对孪生兄弟。

“形象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传统和第三是文化性问题。电影往往被视为大众文化和非精众文化享受为一体的

英文化的产物。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92:156)指出:风格。文学课教师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电“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作为视觉艺术和感官消影的文学和文化内涵。费艺术的电影侧重的是对观众情感的直接冲击,强化观众的娱乐参与,消蚀观众的观照经验。“电影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参考文献:

(贝尔,1992:[1]Bombini,G.TramadeloLasTextos—ProblemasdelaEnsenanzadela在调节感情方面比任何当代艺术走得更远。”

Literatura[M].BuenosAires:EL,1989.

155)与之相对的是,作为印刷媒介的小说侧重的是认识性

[2]Booth,W.B.TheRhetoricofChicagoUniversityPress,

和象征性的东西,强调的是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距离和观照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在引发读者思辩的过程中给予[M].Lonodon:Ed2

,1985.读者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允许对话;度强加给观众,塑造,,fReading:TheoryofAestheticResponse[M].London:

,1985.

觉文化(电影)([5]Lodge,D.LanguageofFiction[M].Routledge&KeganPaul,1966.冲动。[6]Moi,C.FReadingScreensintheClassroom[J].LiteratureMatters.

NewsletteroftheBritishCouncil’sLiteratureDepartment.Issueno.32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与作

Winter,2002.为经典艺术作品的小说是一种对立关系吗?笔者认为,尽管

[7]PulvernessA.FilmandLiterature:twowaysoftelling[J].Literature

电影与小说使用的媒介不同,但两者之间是互为包容,互不

matterrs.NewsletteroftheBritishCouncil’sLiteratureDepartment.Iss2

排斥的。优秀的小说总是通过电影得以充分传播并得到大sueno.32Winter,2002.

众的接受。在论及全球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功能时,王宁[8]王宁.Globalization,CulturalStudiesand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

inDecodingContemporaryBritain:EssaysinBritishLiteraryandCultur2(2001)指出“如果就其覆盖面和影响而言,,首先是网络,其

alStudies[M].editedbyMaoShihui,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次是电视,最后才是电影;但就其艺术等级而言,则首先是电

2003.

影,其次是电视,最后才能算网络,因为未经审查和筛选的网

[9]Webb,M.(ed.)Hollywood:LegendandReality[M].UK:Smithsoni2

上艺术充满了文化垃圾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它永远无法登上anInstitution,1986.

艺术的殿堂,倒是其中一些可能被影视埋没但确有价值的艺[10]Widdowson,HG.StylisticsandtheTeachingofLiterature[M].Lon2

don:Longman,1975.术品将被影视导演和制片人发现进而加工成艺术品。”由此

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

看来,电影这一大众文化传媒与作为经典文化艺术的小说并[11]丹尼尔?

书店,1989.

非是二元对立的。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弗?杰姆逊正是在[12]弗雷德里克?

杰姆逊(唐一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观看了大量中国电影和阅读了鲁迅、老舍等人的小说后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他的力作《地理政治美学:世界体系中[13]乐黛云.国际汉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四川外

语学院学报,2001(1).的电影和空间》,从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角度来讨论西方世界

[14]毛思慧方开瑞主编.当代文学文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

与第三世界电影叙事的功能和意义冲突。(乐黛云,2001)

在英国,文化研究有一条清晰可辨的发展轨迹———从[15]王松林.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M.Arnold对经典著作的人文主义解读到F.R.Leavis对精英2001.

思想的推崇到R.Hoggart和R.Williams对平民意识的宣扬及[16]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1).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伯明翰学派对平民社区和大众传

[17]张中载.《法国中尉的女人》内容评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媒的研究。事实上,这是一条由经典而现代而后现代之路。

究出版社,1997.

百年来电影的发展不仅更广泛地传播了文学作品,而且在作

学出版社,2000.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自然科学、计划方案、教学研究、党团工作、经管营销以及电影的文学性_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4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