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发布时间:2016-11-11 20:11

  本文关键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论文网

 一、引言 论文联盟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重要地位及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当前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在当前重商轻文风气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让位于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等,英美文学课程授课学时严重不足;二是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社会心态普遍浮躁,快餐文化取代了经典的阅读,学生阅读心态浮躁;三是授课方式单一,课堂上老师往往搞一言堂;四是由于英美文学内容庞杂、文学样式多变,授课老师经常在不同的内容与体裁间转换,结果造成教学线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这一系列的突出问题,笔者试图提出改革构想与同仁商榷。
  二、突出史纲教学
  目前,高校从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教学之侧重议论颇多。许多同仁撰文主张教学中文史并重,比如,陈立华2003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刘加媚2004年发表在《高教论坛》第2期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人士的认同并逐渐趋于一致。 论文网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以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师所能做的只有以文学史纲为主,而以文学文本阅读为辅。文史并重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老师往往在教学中疲于奔命,既要照顾到史纲的教学又要考虑到文本的分析,结果两者都无法兼顾,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重点不突出。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把老师从这一矛盾中解放出来,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
  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重在把作品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观察。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孤立于时代之外。如果不了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背景,不把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放到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去探讨,就很难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更难以透彻理解文学史中的各个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难以领会文学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容易失去对作品的全面深刻解读。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重不仅能避开课时严重不足的尴尬,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作品,全方位地深入解读作品,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理解层次上。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文本,只不过它在课堂学习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

毕业论文


  三、互动式课堂教学
  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知识传递与讲授上,很少有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和独白。吕洪灵(2006:61)认为“一场好的独白会激发听众浓厚的兴趣,感到受益非浅,它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启发”,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固然不可抹灭它自身的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惰性,或感到形式的单一,造成课堂气氛的沉寂”(吕洪灵 2006:62),同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不到提高。
  在社会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应当鼓励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复合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老师教授的问题勿需赘言,问题是如何做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他们大多已具备熟练运用英语作为工具的能力,所以,任课老师可以把有些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话题,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例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影响等话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自己去做,老师可在课堂上做针对性点评。这种任务型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同时,由于学生轮流授课,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不像教师

论文代写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1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