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

发布时间:2017-04-15 14:18

  本文关键词:《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作是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霍桑因其《红字》而蜚声内外,实际上他的短篇小说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将就他的短篇小说《牧师黑面纱》中所体现出的原罪意识展开分析。首先,家庭环境和成长道路使霍桑深受加尔文清教主义观念的浸润。在霍桑看来,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导致了人类社会诸多罪行的产生,因此,“原罪”是恶之本。其次,霍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显示出其思想意识的双重性。一方面,清教主义思想早已在霍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霍桑却又陷入了对清教主义怀疑批判的泥沼中。他在恶与善、惩罚与宽恕之间徘徊,肯定人性之恶对善的启示作用。这种矛盾其实是霍桑原罪意识的主要思想根源之间冲突融合的产物。作为霍桑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牧师黑面纱》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阐释空间。本论文拟尝试以一种新的角度进行分析,重塑作品中关于原罪和救赎问题的探究。论文试图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首先,从霍桑原罪意识的成因、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及这一思想的影响展开对霍桑作品所阐释的原罪意识的分析;其次,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与霍桑的人性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厘清以往评论界对霍桑的误解,揭示倡导人与世界之间统一和谐的超验主义恰恰是霍桑为其作品中背负着人性罪恶的角色们寻求的一条出路。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综述霍桑的文学成就、国内外学界对霍桑作品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创新之处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霍桑原罪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霍桑创作小说的20年间,也是美国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种种社会问题,霍桑回归原罪思想寻求解决之方。霍桑的原罪意识是一种辩证的思想,霍桑承认犯罪是人类的天性,但他否认人类的永远堕落,并认为通过赎罪人类可以远离罪恶,重拾人性。本章以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为切入点,分析霍桑原罪意识的思想来源。首先,清教主义无可辩驳的成为霍桑原罪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教主义是霍桑思想的根源也是其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其次,霍桑的创作思想与当时盛行的超验主义运动息息相关。霍桑曾在超验主义者的试验地布鲁克农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超验主义者的接触过程中,其思想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章着重分析原罪意识在《牧师黑面纱》中的具体体现。论文将小说中胡珀牧师与村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论述霍桑的原罪意识。主人公胡珀牧师和村民在对待罪恶的态度上截然相反。胡珀勇敢大胆地去直面罪恶,而村民却选择了逃避。胡珀牧师佩戴的黑面纱无疑在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罪人身份,同时也在提醒世人远离罪恶。然而胡珀牧师的这种行为却没有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最终导致其悲剧的人生。本论文在对这两种态度的分析评价后,更进一步地剖析霍桑关于原罪的创作思想。第三章论述霍桑原罪意识的影响。结合本篇小说论述霍桑原罪意识对美国文学、美国社会及现代人类的影响。对于整个美国文学史而言,霍桑作品中所体现的原罪意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霍桑的探索和其对人类灵魂的审视,是其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霍桑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探索及其作品中体现的原罪意识其警世作用至今仍经久不衰。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部分在对霍桑原罪意识全面评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作为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原罪意识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济世色彩。霍桑对人类的爱持一种坚定的信仰,并认为爱是拯救人类的最终力量。霍桑提出的解救之方虽有其局限性但其积极意义却打破了时代的局限,为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病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之路。
【关键词】:原罪 清教主义 超验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5
  • Chapter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wthorne’s Consciousness of Original Sin.. 61. Puritanism15-29
  • 1. Puritanism15-21
  • 2. Transcendentalism21-29
  • ChapterⅡ A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Original Sin in The Minister’sBlack Veil29-57
  • 1. Minister Hooper and Original Sin29-40
  • 2. Minister Hooper’s Tragedy40-45
  • 3. The Townspeople and Original Sin45-57
  • Chapter Ⅲ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Original Sin57-76
  • 1. The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57-63
  • 2. The Influence on American Society63-69
  • 3. The Influence on Modern People69-76
  • Conclusion76-81
  • Bibliography81-83
  • Acknowledgements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84-8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谦;张萌;李明;;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秘者——用精神分析法评爱伦·坡的短篇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郭鑫;;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奇葩:埃德加·爱伦·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刘智欢;;文本背后的真实——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悲剧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4 姚石;;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许理化;;从《嘉莉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思想变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林慧英;;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死神形象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纪茜茜;;走进虚晃与真实的“中间地带”探索霍桑语言的不确定性——浅析《拉帕西尼的女儿》的文体特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阳根华;;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刘晓妍;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10 霍冬克;;走向绚丽的深海——海明威散文简洁风格的审美解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勤;依存与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7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严健民;中国当代山水画在美国东部的认知[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4 宋楠;E.B.怀特的现实王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雁飞;杰克·伦敦小说的生态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穆晶晶;20世纪中西精神漂泊主题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潘晓宇;《人鼠之间》的戏剧性要素探寻[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徐瑞华;回归自然 回归自我[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08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