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10:16

  本文关键词: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昆明医科大学》 2013年

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田卓  

【摘要】:目的 应用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normal skin, NS)及瘢痕疙瘩(keloid)成纤维细胞模型,观察MEK/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PD98059)对两组细胞的增殖、凋亡及部分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5-FU作用后细胞内MEK/ERK信号通路中多个相关信号蛋白分子活化的变化情况,探讨5-FU对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以及MEK/ERK信号转导途径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5-FU治疗瘢痕疙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收集人体的正常皮肤以及瘢痕疙瘩组织,应用组织块法分离原代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NSFB),进行成纤维细胞鉴定及绘制生长曲线;各组细胞经浓度分别为(0.1g/L,0.25g/L,0.5g/L,1.0g/L,2.0g/L)的5-FU作用48h后,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成纤维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选用3个5-FU浓度分别为(0.25g/L,0.5g/L,1.0g/L),做为以下实验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5-FU作用后MEK/ERK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蛋白分子MEK1、MEK1/2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1.5例手术切取的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标本组织,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全部成活,细胞生长良好,融合成片,形态正常。 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呈梭形、长条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形,1-2天即呈融合状态。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成纤维细胞胞浆内见大量棕黄色颗粒,核为蓝色。 3.通过生长曲线比较,第1-2天两组细胞为滞留期;第3-6天为对数生长期;第6天以后,为平台期。在相同生长环境下,瘢痕疙瘩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同正常皮肤相比,其增殖速度较快。 4.MTT检测,各组细胞经浓度分别为(0.1g/L,0.25g/L0.5g/L,1.0g/L,2.0g/L)的5-FU作用48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OD值逐渐降低,各组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P0.05),表明药物对细胞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各组成纤维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正常皮肤组(1.237士0.041)g/L,瘢痕疙瘩组(0.530士0.032)g/L。 5.各组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5-FU作用48小时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KFB与对照组相比G0-G1细胞比例逐渐下降,S期细胞数量比例增加,G2-M细胞数量增加(P0.05);而NSFB与对照组相比G0-G1细胞比例逐渐下降(P0.05)。表明细胞大部分被阻滞在G1期,细胞分裂受到抑制。 6.两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TUNEL阳性信号为强绿色荧光,位于胞核内,呈小圆形、环行或小颗粒聚集状。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可见少量凋亡细胞,而各实验组的凋亡细胞数量随药物浓度的提高而上升,与对照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7.经不同浓度5-FU作用48小时后,两组细胞的MEK1及MEK1/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且随药物浓度的提高而降低(P0.05)。 结论 5-FU能有效的诱导成纤维细胞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该药物具有明显的抗瘢痕作用;5-FU可能通过干扰MEK/ERK信号转导途径,发挥抗瘢痕作用。MEK/ERK信号转导途径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1.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晓莉;刘伟;曹谊林;;低浓度5-氟尿嘧啶抑制血管增生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旋;刘达恩;张国佑;席庆春;牛占国;贾宇博;易成刚;夏炜;郭树忠;;水蛭素抑制体外模拟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7期

2 徐枫;武晓莉;远奇;马玉波;;单纯~(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满意度报告及疗效分析[J];核技术;2011年06期

3 史绯绯;夏晓燕;武晓莉;;药物配合手术治疗瘢痕疙瘩临床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23期

4 廖迎庆;郭力;;瘢痕疙瘩治疗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年05期

5 楼小航;徐瑾;;瘢痕疙瘩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9期

6 刘明宇;毕国华;;复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03期

7 崔子伟;王卫东;杨颖;李红艳;何成君;;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混合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8期

8 刘蓓;马戈甲;宋保强;;靶向人VEGF165的SiRNA慢病毒的构建和鉴定[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7期

9 赵远党;章一新;钱云良;刘凤涛;王丹茹;毛小慧;贺蓉;崔大祥;;5-FU变形脂质体工艺的改进及其体外透瘢痕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10 潘祝彬;李小静;宁金龙;;5-氟尿嘧啶经TGF-β信号通路对瘢痕疙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炜;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马静;RNA干扰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斯楼斌;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乏氧诱导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韶华;水飞蓟宾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mTOR和HIF-1α表达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左宗宝;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3 潘祝彬;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4 徐丽华;半胱氨酰白三烯及其受体对血管增生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5 甘承;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廖迎庆;骨桥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7 何云武;Smad4 shRN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D];南华大学;2009年

8 曾碧薇;瘢痕疙瘩形成中TLR4、7与Smad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吕玉琳;重组人内抑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10 Nazim Ally;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法抑制小鼠卵泡颗粒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表达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红杰,高建华,刘永波;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2 段红杰,高建华,沈光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22期

3 江沁;陕声国;;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少华,吕世军,王燕华,吴洪娟,黄文波,吕建萍,郭爱华;细胞生长因子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刘嘉锋;激素与瘢痕[J];中国美容医学;2003年03期

6 李荟元;刘仲荣;王正辉;李丽霞;屠军波;;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5期

7 李荟元;;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7期

8 靳睿,高建华,刘晓军;多重PCR在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3期

9 林新瑜,罗旭松;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7期

10 郑健生,邢新,张敬德,文军慧,倪灿荣,张怀军;α-促黑素细胞激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頔;邢新;王晓云;徐达圆;杨超;;环孢素A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卓阳;曾兴业;周雪雪;黄大道;;瘢痕疙瘩发病风险与Fas基因-670位点多态性[A];2011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曹为;;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体会[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于波;;应用瘢痕上皮回植术治疗耳部巨大瘢痕疙瘩[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章俊;汪发生;王玉玲;;瘢痕疙瘩核心摘除术+锶90照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甘承;;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秦泽莲;黄琛;李博仑;;基于文献挖掘的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甘承;;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章俊;王玉玲;汪发生;;瘢痕疙瘩核心摘除术+锶90照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阮仁杰;;髓核剥离术加得宝松针局封治疗耳廓瘢痕疙瘩46例疗效观察[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晴晴;[N];健康时报;2004年

2 皮肤科 黎胜强;[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胡献国(副主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4 衣晓峰;[N];健康报;2004年

5 特约记者 衣晓峰;[N];家庭医生报;2004年

6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 王乡宁 杨正兵 熊浩;[N];健康报;2011年

7 南国;[N];健康报;2002年

8 胡献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9 ;[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河北 主治医师 胡松;[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楼斌;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乏氧诱导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朱飞;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旺;瘢痕疙瘩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郭丽丽;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核转录因子-kB信号通路及其与锌指蛋白A20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陆闻生;HLA等位基因及单倍型与汉族人瘢痕疙瘩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6 周智;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凋亡相关抗原的表达及相关因素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梁大宁;小干扰RNA抑制CyclinD1表达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8 何淑芳;复方芪参提取物抗瘢痕疙瘩的TGF-β/Smad信号转导及MAPK通路调控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夏炜;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李友良;他莫昔芬和腺病毒转染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表达及细胞周期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芳;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法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永峰;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刚;丹参酮ⅡA抑制瘢痕疙瘩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高金丽;松弛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田卓;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6 黄维娟;复方芪参提取物体外抗瘢痕疙瘩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吕玉琳;重组人内抑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8 任刘生;203例瘢痕疗效分析及瘢痕疙瘩的最新研究进展[D];山东大学;2012年

9 甘承;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杨荞榕;脉冲染料激光对瘢痕疙瘩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78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