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带状疱疹临床观察及T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1 19:11

  本文关键词:带状疱疹临床观察及T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以红斑、簇集性水疱以及疼痛为主要体征及症状的病毒性皮肤病。高发人群集中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日本的一项回顾性调查显示,从1998到2008年,日本国内平均带状疱疹发病率4.15/1000人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这与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关系密切。在美国,90%以上成人对于带状疱疹易感,近30%的人一生之中至少会患一次带状疱疹,同时每年约有100万带状疱疹新发病例,其中5万到6万患者都需要进行住院治疗,如此高的易感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对于患肿瘤、免疫性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病率更高,发病及并发症情况也更加严重,甚至复发的概率也会高许多。对于移植术后患者的研究显示,固体器官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总发病率为8.6%,其中肝移植5.7%,肾移植7.4%、肺移植15.1%,心脏移植16.8%。对1145名红斑狼疮患者的回顾性调查表明,曾合并带状疱疹者51人,发病率4.45%。带状疱疹属于不完全免疫,正常人仅有4%复发概率,但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如红斑狼疮、癌症、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不仅复发率升高,且更容易发生高热、感染、溃疡、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目前报道的关于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来自于国外,我国尚未见有区域范围的带状疱疹流行病学调查。 造成水痘以及带状疱疹的VZV属人类疱疹病毒3型,是一种α疱疹病毒,直径100-200nnm,遗传物质为双链DNA,表面为对称的20面体,外附一层包膜,具有亲皮肤和神经的特性,研究称其还对CD4+T淋巴细胞以及CD8+T淋巴细胞有嗜淋巴细胞的特性。VZV初次感染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后,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以一种持久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受到一些非特异性的刺激(如:感冒、劳累、饮酒、患病、月经等)后,病毒再次活动,生长繁殖,致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化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相邻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造成单侧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水疱(即带状疱疹)。对于带状疱疹的确诊我们目前多依赖临床经验,但有时难以鉴别带状疱疹与其他疱类疾病(如单纯疱疹、天疱疮等),已有学者提出可提取患者疱液来检测VZV DNA,这样的诊断会更加客观,但是临床上也有顿挫型带状疱疹[所谓顿挫型带状疱疹(foster sine herpete ZSH)是指那些在相应皮区有疼痛但无皮疹出现的、经过病毒学实验证实含有VZV的带状疱疹],这种情况下无皮疹出现,也就不可能提取患者疱液,因此又有人提出了采集患者血液检查VZV DNA的方法,采集疱液检查VZV DNA虽然方便,但标准化不易把握,不利于统一标准下的VZV DNA比较,相比较而言,血液检查VZV DNA既方便可行,减少污染可能,又便于实验研究的保存及检测。我们常规推测仅有急性期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VZV DNA,但事实上在正常个体体内,也有一定比例的VZV DNA检出率,而且由于检测方法及人群的不同,VZV的检出率波动范围很大(16%—100%),在持续随访带状疱疹患者中,急性期后的第6个月,仍能在绝大多数患者的全血中检测出VZV DNA,且含量高低与神经症状恢复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有人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体内也检测出了VZV DNA及其基因的阳性表达,并据此推测PHN患者的神经节中存在较高水平的VZV,且会不断渗入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而对于带状疱疹患者唾液中VZV DNA的检测显示,患者唾液中也含有可检测含量的VZV DNA,且在疾病早期,患者唾液中VZV DNA含量可能与疼痛程度有一定联系。 目前,高龄是带状疱疹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造成带状疱疹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升高的原因,还是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逐渐减弱。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类细胞群,在正常机体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相互作用,并维持一定的平衡,以确保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其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机体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加。在病毒的致病过程中,VZ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在初发感染的恢复阶段以及预测病毒再活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淋巴组织重建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CID-hu mouse model)的研究中,VZV对于人类CD4+及CD8+T细胞有嗜淋巴细胞特性,其致病机理与其他嗜淋巴及嗜神经性的疱疹病毒类似。使用感染了病毒的组织培养细胞提取物孵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发现T细胞能识别提取物中的多种蛋白(包括糖蛋白、病毒粒子的调节蛋白、结构蛋白以及病毒复制所需的非结构蛋白等)。在艾滋病患者中,VZV是在CD4+T细胞下降后首发的机会性感染。在猴疱疹病毒(Simian varicella virus, SV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试验中,CD8+T细胞的缺乏可导致病毒载量的轻微升高,及病毒血症时间延长,CD4+缺乏的动物会有抗体及CD8+T细胞反应的延迟及降低,而B细胞的缺乏并未改变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CD4+、CD3+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有升高趋势,CD4/CD8比值下降,CD4+T淋巴细胞降低早于CD3+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出现,推测CD4+T细胞功能受抑制是长期潜伏于神经后根的VZV再活化,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CD4+T细胞表面CD28表达率也显著降低,说明带状疱疹患者不仅存在CD4+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还存在活化功能障碍(CD28分子表达下降是CD4+T细胞活化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缺乏CD28的CD4+T细胞即使结合了抗原肽-MHC分子也不能被活化,呈“无能”状态)。 鉴于我国对于带状疱疹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缺乏,以及细胞免疫对于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对5年内本院401例带状疱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带状疱疹患者住院情况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临床特征、T细胞亚群及VZV 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带状疱疹诊疗活动提供临床及实验室依据。 目的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带状疱疹患者住院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带状疱疹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相关依据。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临床特征、T细胞亚群以及VZV 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总结推测与带状疱疹临床特征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1、收集本院自2006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五年期间,以带状疱疹为诊断的住院病历401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入院前病程、基础疾病史、抗病毒方案、抗病毒疗程、是否激素使用、住院天数、入院时皮疹情况、并发症情况、出院情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情况、入院科室以及出院时间,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研究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学分析。 2、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41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评估病情后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T细胞比值)以及VZV病毒载量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病毒载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住院天数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抗病毒疗程、影响免疫的疾病病史、发病部位、入院科室、原皮疹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原皮疹情况、入院科室;与出院情况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入院科室及PHN发生情况;入院前病程及出院情况均可影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 2、对带状疱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除水疱数目外,其他四项(水疱簇数、疼痛程度、红斑面积、病情评分)均表现出与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的显著相关;水疱数目、水疱簇数、水疱变化、红斑面积、病情评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VZV DNA含量在病情分级不同的患者中显示有显著差异;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VZV DNA含量与免疫疾病病史、疼痛时间明显相关。结论 1、患者年龄、就诊时皮疹情况可影响带状疱疹的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因此,高龄及未能及时治疗的患者需予特别关注; 2、入院前病程较长及未完全治愈即出院的患者,发生PHN的可能性较高,对其治疗应足量足疗程,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患有影响免疫疾病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正常患者,恢复时间较慢,需要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个体化治疗; 3、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均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年龄越大的患者临床表现越严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病毒载量越多,恢复时间也越长,治疗方面需加以注意;病情严重的患者细胞免疫受到抑制,病毒载量较高,因此推测恢复时间较长; 4、患者临床特征、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病毒载量之间有密切相关性,深入研究后,可以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推测患者的T细胞免疫以及体内病毒血症的情况,进而对患者进行适当治疗。
【关键词】: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 临床分析 T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52.12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401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分析15-34
  • 1.1 引言15-17
  • 1.2 材料与方法17-21
  • 1.2.1 临床材料17-18
  • 1.2.2 临床诊断标准18
  • 1.2.3 部分指标定义18-19
  • 1.2.4 研究方法19-21
  • 1.3 结果21-30
  • 1.4 讨论30-34
  • 第二章 带状疱疹T细胞亚群变化与临床特征及血病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34-58
  • 2.1 引言34-36
  • 2.2 实验材料36-39
  • 2.2.1 实验器材36-37
  • 2.2.2 实验试剂37-38
  • 2.2.3 实验溶液配制38-39
  • 2.3 实验流程39
  • 2.4 实验方法39-44
  • 2.4.1 研究对象39-40
  • 2.4.2 实验对象病情评分40
  • 2.4.3 标本采集40
  • 2.4.4 标本处理40-41
  • 2.4.5 T细胞亚群检测41-42
  • 2.4.6 外周血淋巴细胞VZV病毒检测42-44
  • 2.5 统计分析44
  • 2.6 结果44-54
  • 2.7 讨论54-58
  • 参考文献58-63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63-65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65-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昂正斌;;1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8年09期

2 韩科;龙福泉;陈忠英;蒙秉新;;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探讨[J];广东医学;2010年21期

3 王树谷;;界首市精心打造中国的再生铅都[J];资源再生;2008年01期

4 张美芳;马静;杨励;张洁;张小艳;;带状疱疹患者CD_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4期

5 张美芳;马学良;杨励;惠海英;苏保凤;宫艳;;带状疱疹患者疱液病毒载量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9期

6 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组,孙建方;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5期

7 袁华刚;陈韬;;糖皮质激素系统应用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8 梁豪文;熊东林;肖礼祖;张强;郑虎山;罗裕辉;廖翔;张德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带状疱疹临床观察及T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1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