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MicroRNA-192基因沉默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7:29

  本文关键词:MicroRNA-192基因沉默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是内源性的调控基因,通过结合靶基因从而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降解靶基因来发挥其作用。microRNA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有望成为一种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为恶黑,发病率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6.8%~20%),,其恶性度高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本实验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进行了分析,显示microRNA-192基因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高表达,本研究以microRNA-192基因作为实验目标,研究其在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microRNA-192抑制物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分子在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1细胞培养 将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含青霉素100U/ml,含链霉素100U/ml,PH7.2)中,放入37℃、5%CO2的培养箱内进行常规传代培养。 2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分化及形态。 3在MicroRNA-192抑制物(200nmol/L)转染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48小时后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microRNA-192基因的表达量与未转染细胞microRNA-192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4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剂量microRNA-192抑制物(400nml/L,200nmol/L,100nmol/L)转染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5应用Anexin-ⅴ-PI双染色检测转染后第二天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早期凋亡的变化,将实验分为正常细胞组,LipofectamineTM2000对照组,实验组(200nmol/L)。6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a=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 结果: 1未经任何处理过的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增殖旺盛,核固缩现象较少见。 2转染6小时后,microRNA-192抑制物(100nmol/L、200nmol/L、400nmol/L)转染效率在80%-90%之间。 3MicroRNA-192抑制物(200nmol/L)转染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48小时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转染前microRNA-192基因表达量相比明显降低。表明microRNA-192抑制物已成功转染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并部分沉默microRNA-192基因。 4MTT比色分析法检测处理因素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正常细胞对照组和LipofectamineTM2000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实验组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Lipofectamin eTM2000对照组对照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随着microRNA-192抑制物浓度从100nmol/L、200nmol/L到400nmol/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也增高。 5用Anexin-ⅴ-PI双染色检测microRNA-192抑制物(200nmol/L)转染48小时后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后的早期凋亡率与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MicroRNA-192抑制物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microRNA-192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明显。 2MicroRNA-192抑制物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3用MicroRNA-192抑制物转染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后能诱导A375细胞早期凋亡。microRNA-192抑制物影响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LipofectamineTM2000 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microRNA-192抑制物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材料与方法10-19
  • 结果19-21
  • 附图21-30
  • 附表30-31
  • 讨论31-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7
  • 综述 MicroRNA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诊断意义37-48
  • 参考文献43-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淑静;;脉络膜和睫状体的恶性黑色素瘤[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4年03期

2 ;脉络膜及睫状体的良性黑色素瘤(痣)[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6年03期

3 周雅芳,贾泰元;恶性黑色素瘤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广泛转移并引起脾脏破裂1例报告[J];新医学;1986年10期

4 徐延德,刘振华;恶性黑色素瘤侵犯邻近骨组织误诊两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张孝通,吴学愚,常荣先;70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析[J];肿瘤;1990年02期

6 马栋才;张燕;李清芬;;喉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医药;1991年03期

7 任勇亚,高国亮;原发性结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1993年02期

8 杜向慧;杨关海;;鼻咽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浙江肿瘤;1994年02期

9 高建钢,张瑞明,张丽英,王光;乳腺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1995年03期

10 黄维彦,王江辉;乳房恶性黑色素瘤2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德权;倪杏艳;车敦发;胡文星;;误诊为甲癣的甲下恶性黑色素瘤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杜培革;吕刚;田丹;安丽萍;韩笑;徐广宇;杨松;高莉囡;;GHGKHKNK八肽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苏立众;徐文娟;陈盈;;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A];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许建锋;;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表现[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林国础;邱蔚六;张锡泽;陆昌语;顾基中;周国瑜;;10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评估[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陈腊梅;王宁;廖明俊;张代伦;;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转移一例[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罗峻;;鼻侧切开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护理[A];全国眼耳鼻喉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佳佳;郭红燕;韩劲松;乔杰;;女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亦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科技日报;2006年

3 王伦;国内首家恶性黑色素瘤病区成立[N];科技日报;2006年

4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304医院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受访专家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 郭军邋采访者 王伦 刘晨;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N];健康报;2007年

7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新思路啃掉了黑色素瘤[N];保健时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崔玉艳;突然便血小心恶性黑色素瘤作怪[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10 张献怀;成功治愈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时蕾;炎性微环境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血管化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毕佳佳;脂筏调控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金晶;Pin1在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Pin1抑制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XLN306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赵爽;关于CD147通过IGFBP2调控恶性黑色素瘤凋亡的体内外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0年

2 祝晓蕾;8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王俊凤;细丝蛋白A的表达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雪飞;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切除与创面修复[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郭丰霞;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杜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3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许三雄;乙酰肝素酶与β联蛋白及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中基因表达的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彭巧;纳秒脉冲治疗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张晓晶;CD_(44)V_5、Ki-67在皮肤恶性黑色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伍平;冻融肿瘤疫苗联合顺铂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MicroRNA-192基因沉默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24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