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基于多孔结构的生物玻璃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微观形态演变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9: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孔结构的生物玻璃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微观形态演变与生物活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现代骨组织工程医学的不断发展,碳纳米纤维(CNFs)材料在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将生物活性玻璃(BG)负载到CNFs上成功制备了一种兼具良好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机械性能的杂化纳米材料。而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中生物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与材料的比表面积等结构因素直接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引入不同聚合物的致孔剂,并结合溶胶-凝胶、静电纺丝和高温碳化等工艺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BG),系统研究了PCNF/BG的微观形态演变机制及多孔结构对其生物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研制高生物活性的碳纳米杂化材料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指导。选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聚合物致孔剂,采用SEM等手段对比分析了三者的制孔效果。结果表明PMMA的制孔效果最好,在CNFs的表面和内部均出现明显的孔结构,PEG效果次之,仅在CNFs内部存在较少的孔洞,而PVP在该体系中未表现出制孔作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PMMA与PAN的相分离现象最明显,因此其制孔效果最好。选取PMMA为致孔剂,系统研究了其含量对PCNF/BG微观形态演变的影响规律。SEM、TEM、TGA和BET等表征结果表明:PCNF/BG-1/0(质量比PAN/PMMA=1/0)的CNFs表面无孔结构;PCNF/BG-2/1(质量比PAN/PMMA=2/1)因加入少量PMMA而使CNFs表面及内部出现不连续的狭长的孔结构,材料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显增大;PCNF/BG-4/3(质量比PAN/PMMA=4/3)中PMMA的含量提高,碳纳米纤维表面及内部均出现连续的狭长孔,孔的数量及直径都迅速增大,因此其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为三者中最大。基于模拟生理体液(SBF)中体外生物矿化测试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孔结构对PCNF/BG生物矿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矿化反应进行到第7天时,三种材料表面都形成了晶型完善的HA,其生物矿化性能由好到差排序为:PCNF/BG-4/3 PCNF/BG-2/1 PCNF/BG-1/0。这是由于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粒子与1.5SBF相接触时即开始发生离子交换,PCNF/BG-4/3和PCNF/BG-2/1因具有多孔结构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能够加速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粒子与1.5SBF的离子交换速度,同时更大的表面积能够为HA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成核着位点,尤其是比表面积最大的PCNF/BG-4/3。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探究了不同孔结构对PCNF/BG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机制。细胞增殖实验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CNF/BG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都在不断增多,最终布满整个材料表面,其中PCNF/BG-4/3表面的细胞数量最多、增殖最快,即生物相容性最好。细胞分化实验表明:随分化的进行,PCNF/BG培养的细胞的ALP活性都在不断增长,并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其中PCNF/BG-4/3的ALP活性最高,说明其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最强。这是由于粗糙的表面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此外,BG与培养液接触时,会释放离子(如Ca2+,PO43)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PCNF/BG-4/3和PCNF/BG-2/1因具有多孔结构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加速BG的离子释放速率,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的PCNF/BG-4/3。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 多孔结构 碳纳米纤维 生物矿化 生物相容性 成骨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32
  • 1.1 骨修复材料16-18
  • 1.1.1 骨组织简介16
  • 1.1.2 骨修复材料简介16-17
  • 1.1.3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17-18
  • 1.2 生物活性玻璃18-23
  • 1.2.1 生物活性玻璃简介18-19
  • 1.2.2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19-21
  • 1.2.3 生物活性玻璃的矿化行为21-23
  • 1.3 碳纳米纤维材料23-27
  • 1.3.1 碳纳米纤维简介23
  • 1.3.2 碳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23-25
  • 1.3.3 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25-27
  • 1.3.4 碳纳米纤维的应用27
  • 1.4 多孔碳纤维材料27-30
  • 1.4.1 多孔碳纤维简介27-28
  • 1.4.2 多孔碳纤维的制备方法28-30
  • 1.4.3 多孔碳纤维的应用30
  •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30-32
  • 第二章 PCNF/BG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微观形貌演变32-58
  • 2.1 引言32
  • 2.2 实验部分32-38
  •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32-33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33-34
  • 2.2.3 实验方法34-37
  • 2.2.4 测试与表征37-38
  • 2.3 结果与讨论38-56
  • 2.3.1 不同处理阶段PCNF/BG的宏观形貌观察38-39
  • 2.3.2 不同处理阶段PCNF/BG的微观形貌观察39
  • 2.3.3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时间对PCNF/BG的微观形貌影响39-41
  • 2.3.4 不同致孔剂对PCNF/BG的影响41-46
  • 2.3.5 不同含量PMMA的PCNF/BG的表征与研究46-56
  • 2.4 本章小结56-58
  • 第三章 PCNF/BG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生物学性能研究58-82
  • 3.1 引言58
  • 3.2 实验部分58-62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58-59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59-60
  • 3.2.3 实验方法与表征60-62
  • 3.3 结果与讨论62-81
  • 3.3.1 PCNF/BG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矿化性能研究62-71
  • 3.3.2 PCNF/BG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研究71-80
  • 3.3.3 PCNF/BG复合纳米纤维膜生物性能的机理模型图80-81
  • 3.4 本章小结81-82
  • 第四章 结论82-83
  • 参考文献83-90
  • 致谢90-91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91-92
  • 作者简介92-93
  • 导师简介93-95
  • 附件95-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欧阳健明;生物矿物及其矿化过程[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2 乔辉;杨笑;魏金柱;;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0年06期

3 王喜贵,赵慧,张强,吴红英;正硅酸乙酯水解过程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年03期

4 孙文晓;张海港;韦卓;魏优秀;刘平;;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孔结构的生物玻璃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微观形态演变与生物活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26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