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不同电荷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1:06

  本文关键词:不同电荷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氨酯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在人工血管和各种诊断治疗器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聚氨酯材料与生物组织相接触时,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高端应用。提高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聚氨酯生物材料进行改性是解决其血液相容性的重要方法。本论文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在聚氨酯表面接枝聚合三种不同电荷类型的亲水性单体,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本文在聚氨酯材料表面分别接枝聚合了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磺胺甜菜碱单体、双离子型单体。论文详细讨论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温度以及时间等因素对自由基聚合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然后对改性后的聚氨酯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如红外光谱(ATR-FTIR)、热失重分析(TGA)、表面水接触角(WCA)等来表征接枝膜的表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电荷类型亲水性单体在聚氨酯膜表面接枝成功,并且改性后聚氨酯膜亲水性有了显著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又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溶血实验、蛋白质吸附实验、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显示,PU-g-PSS、PU-g-PMA、PU-g-PDMC、PU-g-PDMDAAC、 PU-g-PDMAPS、PU-g-Dual ion膜溶血率都符合相关国际标准,蛋白质吸附量都有明显的减少,且材料表面吸附了较少的血小板,表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显著提高。改性后的聚氨酯材料都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有望以后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后,初步研究了三种不同电荷类型亲水单体聚氨酯膜材料的抗凝血机理。用粘度计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材料的抗凝血性能需要在亲水性区域和疏水性区域有一个适宜的平衡。另外,PU-g-PMA膜材料在与牛血清蛋白接触作用后能较好的维持牛血清蛋白分子的自然状态,使“维持自然状态”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关键词】:聚氨酯 电荷类型 亲水改性 表面改性 血液相容性 抗凝血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TQ32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生物材料9-10
  • 1.1.1 生物材料概述9
  • 1.1.2 生物材料的分类9-10
  • 1.2 聚氨酯生物材料10-13
  • 1.2.1 医用聚氨酯的结构特点与特性11
  • 1.2.2 聚氨酯表面改性方法11-13
  • 1.3 聚氨酯表面改性常用的高分子材料13-15
  • 1.3.1 肝素13
  • 1.3.2 聚乙二醇13-14
  • 1.3.3 两性离子14-15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15-17
  • 1.4.1 研究的目的15
  • 1.4.2 研究意义15
  • 1.4.3 实验方法与步骤15-17
  • 第二章 表面接枝阴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的合成及血液相容性研究17-37
  • 2.1 实验内容17-20
  •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17
  • 2.1.2 实验仪器17-18
  • 2.1.3 实验原理18
  • 2.1.4 样品膜的制备18
  • 2.1.5 聚氨酯膜材料结构测试与表征18-19
  • 2.1.6 血液相容性的初步评价19-20
  • 2.2 表面接枝苯乙烯磺酸钠的PU膜的制备与结果讨论20-26
  • 2.2.1 反应条件对接枝量的影响20-24
  • 2.2.2 红外光谱分析24
  • 2.2.3 接触角分析24-25
  • 2.2.4 热稳定性分析25-26
  • 2.3 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钠的PU膜的制备与结果讨论26-31
  • 2.3.1 反应条件对接枝量的影响26-29
  • 2.3.2 红外光谱分析29-30
  • 2.3.3 接触角分析30
  • 2.3.4 热稳定性分析30-31
  • 2.4 表面接枝阴离子型单体的聚氨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31-33
  • 2.4.1 血小板粘附实验31-32
  • 2.4.2 溶血实验32
  • 2.4.3 蛋白质吸附实验32-33
  • 2.5 表面接枝阴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抗凝血机理的研究33-36
  • 2.5.1 粘度计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33-35
  • 2.5.2 圆二色谱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35-36
  • 2.6 小结36-37
  • 第三章 表面接枝阳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的合成及血液相容性研究37-53
  • 3.1 实验内容37-39
  • 3.1.1 实验原料和试剂37
  • 3.1.2 实验仪器37
  • 3.1.3 样品膜的制备37
  • 3.1.4 实验反应机理37-38
  • 3.1.5 聚氨酯膜材料结构测试与表征38
  • 3.1.6 血液相容性的初步评价38-39
  • 3.2 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PU膜的制备与结果讨论39-43
  • 3.2.1 反应条件对接枝量的影响39-41
  • 3.2.2 红外光谱分析41-42
  • 3.2.3 接触角分析42-43
  • 3.2.4 热稳定性分析43
  • 3.3 表面接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PU膜的制备与结果讨论43-48
  • 3.3.1 反应条件对接枝量的影响43-46
  • 3.3.2 红外光谱分析46-47
  • 3.3.3 接触角分析47
  • 3.3.4 热稳定性分析47-48
  • 3.4 表面接枝阳离子型单体的聚氨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48-50
  • 3.4.1 血小板粘附实验48
  • 3.4.2 溶血实验48-49
  • 3.4.3 蛋白质吸附实验49-50
  • 3.5 表面接枝阳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抗凝血机理的研究50-52
  • 3.5.1 粘度计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50-51
  • 3.5.2 圆二色谱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51-52
  • 3.6 小结52-53
  • 第四章 表面接枝两性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的合成及血液相容性研究53-68
  • 4.1 实验内容53-56
  •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53
  • 4.1.2 实验仪器53
  • 4.1.3 样品膜的制备53-54
  • 4.1.4 实验原理54-55
  • 4.1.5 聚氨酯膜材料结构测试与表征55-56
  • 4.1.6 血液相容性的初步评价56
  • 4.2 表面接枝聚合磺胺甜菜碱单体的聚氨酯膜的结果讨论56-61
  • 4.2.1 反应条件对接枝量的影响56-59
  • 4.2.2 红外光谱分析59-60
  • 4.2.3 接触角分析60
  • 4.2.4 热稳定性分析60-61
  • 4.3 表面接枝聚合双离子单体的聚氨酯膜的结果讨论61-63
  • 4.3.1 红外光谱分析61-62
  • 4.3.2 接触角分析62
  • 4.3.3 热稳定性分析62-63
  • 4.4 表面接枝两性离子型亲水单体的聚氨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63-65
  • 4.4.1 血小板粘附实验63
  • 4.4.2 溶血实验63-64
  • 4.4.3 蛋白质吸附实验64-65
  • 4.5 表面接枝两性离子型单体的聚氨酯抗凝血机理的研究65-67
  • 4.5.1 粘度计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65-66
  • 4.5.2 圆二色谱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66-67
  • 4.6 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7
  • 5.1 结果与讨论68-75
  • 5.1.1 接触角分析68-69
  • 5.1.2 血小板粘附实验69-70
  • 5.1.3 溶血实验70-71
  • 5.1.4 蛋白质吸附实验71-72
  • 5.1.5 粘度计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72-74
  • 5.1.6 圆二色谱法研究聚氨酯材料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74-75
  • 5.1.7 小结75
  • 5.2 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速发展聚氨酯[J];企业技术开发;2000年07期

2 贺传兰,邓建国,张银生;聚氨酯材料的老化降解[J];聚氨酯工业;2002年03期

3 ;可降解植物聚氨酯[J];技术与市场;2002年07期

4 ;2004年中国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论文题录(三)[J];聚氨酯工业;2005年03期

5 王庆安,高果桃;环保型水固化聚氨酯跑道材料[J];聚氨酯工业;2005年05期

6 马寒隽;;浅谈聚氨酯应用发展新领域[J];聚氨酯;2006年06期

7 ;废旧聚氨酯的回收再利用[J];聚氨酯;2006年10期

8 王华;李侃社;;透明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3期

9 吴昊;周芩楠;;聚氨酯材料气味性的评价和改进[J];聚氨酯工业;2009年03期

10 ;巴斯夫推出新型聚氨酯材料[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存霞;李利;毛春;周宁琳;章峻;沈健;;生物懌用形r缞a毒郯滨ゲ牧系闹芇櫦捌溲合嗳菪匝芯縖A];2010年海峡两岸功能性复合材料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吉静;;水性聚氨酯及应用[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魏阳;李建树;钟银屏;何成生;樊翠蓉;;介入诊疗用脂肪族聚氨酯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鹏;罗建斌;韩静佳;钟银屏;;防水可呼吸聚氨酯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孙奉瑞;宫涛;张昭;邱丽;;水性聚氨酯国内研究进展[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修福晓;刘海蓉;姚克俭;;高性能仿木聚氨酯的开发研究[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龙;张敏;;聚氨酯运动场面层的生产及环保问题[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栾琪涛;田恒水;朱云峰;缪建军;郝晔;;聚氨酯材料的绿色合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李凤红;孙勇;邹雪梅;姜涛;马少君;;壳聚糖改性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静星;李青山;王海燕;;聚氨酯材料紫外老化效应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 张杰;聚氨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冯威力 实习记者 李悦;专家再议聚氨酯材料安全性[N];中国化工报;2011年

3 记者 徐岩;车用聚氨酯材料确立研发方向[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官杰;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新型聚氨酯材料[N];科技日报;2014年

5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李魏;青岛开发出新型聚氨酯材料[N];青岛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陈培吉;聚氨酯应用:一个革命性的变化?[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陈亮;建筑节能照亮聚氨酯前程[N];中国证券报;2005年

8 李宏乾;水性聚氨酯材料成新宠[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康利全 谭峰;我市全面清除“夺命聚氨酯”[N];深圳商报;2009年

10 严凯;聚氨酯在世界杯上有所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媛;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对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哲;合成革用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工程技术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四喜;有机硅改性聚脲/聚氨酯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陆浩翔;含氨基酸的生物医用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王婧;谷胱苷肽响应型生物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军瑞;高性能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洪涛;含丝素肽链的聚氨酯纤维与纤维膜[D];东华大学;2011年

8 周玉波;新型聚膦腈/聚氨酯无机/有机共聚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鲍利红;马来酸酐改性蓖麻油制备水性聚氨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于深;生物启发的高性能聚氨酯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培育;贻贝仿生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马洁林;含防污因子的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磊;用于软骨不同层区聚氨酯支架材料的设计与支架功能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潇;耐水解MDI型水性聚氨酯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兰静;壳聚糖改性水性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成膜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朦;香豆素衍生物AFC封端的高固含量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赵志芳;氟碳阴离子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白晓鹏;微孔聚氨酯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袁吉童;桐油改性水性聚氨酯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黄福实;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刺激响应胶束的设计合成及细胞内药物释放[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电荷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34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