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穿戴式抗运动干扰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6:00

  本文关键词:穿戴式抗运动干扰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氧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元素,空气中的氧通过人体肺部交换后进入血液,结合在血红蛋白上传送至全身。以氧合血红蛋白及还原血红蛋白为基础的血氧饱和度表征了人体氧循环的状态,是判断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重要参数。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因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而受到青睐。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方法。其中,透射式获取经过人体组织的透射光,信号较强,目前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反射式获取由人体组织反射的光强信号,因其探头不受安放位置的限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为实现动态环境下血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测,,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反射式检测原理的可穿戴血氧饱和度监测装置。设计从抗干扰、低功耗以及小型化几个方面入手,采用低功耗处理芯片MSP430F1611作为中央处理器,实现LED的发光、信号接收以及数据发送的控制。首先,血氧探头采用了光频转换接收头代替传统的光电三极管作为光强信号的传感元件,直接将光强信号转换为频率信号输出,实现信号的数字化,避免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引入干扰。其次,在低功耗方面,利用了单片机中的定时计数完成精确的时序控制,大量缩短LED的发光时间,减少能耗。装置的设计尽量使用集成化元器件,以简化电路的复杂度,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工作过程如下:单片机MSP430F1611的D/A模块输出控制电压,控制恒流源驱动双光源LED发光,经组织反射的光通过光频转换接收头转换为频率信号,直接送入处理器进行信号的采集,获取的信号再通过蓝牙模块无线发送到终端设备。 动态环境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会受到严重的运动干扰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自适应滤波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抗运动干扰的自适应对消算法。在对动态环境下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干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了PPG信号的包络线信息,从中提取出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的交流分量,并利用两种色光之间的关系,构建与干扰相关的信号作为参考信号进行自适应滤波,抑制运动干扰。自适应滤波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滤波器无法处理频带重叠干扰的问题,在构建合适的参考信号的前提下,能有效的抑制运动干扰的影响。 为验证抗干扰算法的效果,本文采用自制的血氧饱和度监测装置对运动中的人体进行血氧信息的测量,并通过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对消算法对采集的原始信息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分析计算结果;将其与DST信号萃取技术处理后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算法消除运动干扰的有效性,同时验证了该算法在剧烈运动状态下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时间复杂度上较DST算法的优越性。 实验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反射式血氧监测仪能有效的获取人体PPG信号,具有体积小、易佩戴、功耗低、抗干扰等特点,同时本文提出的信号处理算法有效的抑制了动态环境下运动干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能准确的获取人体血氧饱和度信息,实现日常动态环境下的实时监测。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 运动干扰 反射式监测 自适应滤波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18.0
【目录】:
  • 英文摘要5-7
  • 中文摘要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背景及意义9-10
  • 1.2 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技术的发展10-12
  • 1.3 无创血氧和饱和度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2-13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13-15
  • 第二章 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15-20
  • 2.1 朗伯比尔定律15
  • 2.2 透射式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15-17
  • 2.3 反射式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17-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第三章 新型穿戴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研究20-35
  • 3.1 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装置硬件设计20-28
  • 3.2 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装置软件设计28-34
  • 3.3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抗运动干扰自适应对消算法的研究35-49
  • 4.1 PPG 信号分析35-36
  • 4.2 运动干扰的引入36-37
  • 4.3 LMS 自适应滤波的原理37-38
  • 4.4 信号预处理38-43
  • 4.5 运动干扰自适应对消算法43-45
  • 4.6 步长因子的估计45-48
  • 4.7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49-58
  • 5.1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49-51
  • 5.2 DST 算法与自适应对消算法比较51-57
  • 5.3 讨论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8-61
  • 6.1 论文工作总结58-59
  • 6.2 展望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6
  • 文献综述 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66-72
  • 参考文献70-7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72-73
  • 附录一73-79
  • 附录二79-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媚;郑丽霞;;网状弹力绷带在血氧饱和度监测探头固定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年21期

2 赵娜娜;姚丽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年18期

3 辛彦娜;李勇;德吉曲宗;;西藏当雄县藏汉族居民血氧饱和度调查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4 仝开美;;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术后肢体血液循环监测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年20期

5 杜立中;;新生儿的用氧问题[J];现代实用医学;2011年06期

6 王婷;李志园;;基于MATLAB的血氧饱和度的模拟检测[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7 江浩;蔡光卉;胡耀航;王威廉;;基于高精度Σ-ΔADC的血氧饱和度检测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8期

8 龚华渠;蔡琳;代雪梅;巩固;;鼻咽通气道对无痛胃镜患者SpO_2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7期

9 何史林;陈广飞;王华波;应俊;刘长庭;俞梦孙;;血氧模拟仪的技术研究与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1年06期

10 刘均兰;;经口鼻双管给氧纠正低氧血症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景国;刘迎;;脉搏血氧测量校正曲线研究[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2 聂森;谢艳萍;王祥和;王飞;吴洁;;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迟春妹;;无痛内镜检查的护理体会[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郭玉兰;阮爱卿;;气管切开后吸痰方法的研究[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5 朱利斌;;病例讨论[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赵宏胜;王忠勇;张彬;王林华;高建军;陆洋;陆舒;;严重感染患者血乳酸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相关性评价[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牛燕霞;;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8 肖毅;钟旭;黄蓉;孙国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缺氧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谊;赵宇音;傅声帆;李洁;戴显风;陈玉梅;;音乐干预对骨科创伤患者生命体征及疼痛影响的研究[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符筱;欧阳淑丽;;智能血氧饱和度在线监测仪[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主任医师:袁秉qC;打呼噜是病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陈彬;氧气机,您真的买对了吗?[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北京市地坛医院感染二科 林兆霞;如何对甲流患者基础病进行监测[N];健康报;2010年

4 新华社记者 杨霞;“非典”可以战胜![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副主任医师 陈继培;冷敷和热敷[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胡化冰;心脏穿透伤的救护[N];大众卫生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方芳;人民医院3年研发出国际第三种急救模式[N];北京日报;2008年

8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 朱桐春;众人拾柴火焰高[N];科技日报;2004年

9 宝和;打鼾并非小事[N];科技日报;2001年

10 袁长焕;高山旅游综合症及预防[N];中国气象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晓森;弱激光照射疗法治疗机理与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强;高灵敏度的近红外光谱法评价血管功能状态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3 陈美娥;针刺阴跷脉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王玲;光学相干层析视网膜成像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张志宏;张力和包膜因素对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血运影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竞文;弥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与临床动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杨宇;OSAHS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对老年冠心病预后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戴丽娟;脑组织参数近红外实时在位微创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赵青;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其干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代谢紊乱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李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渝顺;穿戴式抗运动干扰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苏永春;人体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方法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3 曹辉;基于蓝牙传输的远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韩冬;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对游离皮瓣移植后血管危象动态监测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5 赵莉;反射式低血氧饱和度检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6 宋颖;基于激励工程的新型鼠标的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7 王珂;光电容积波用于血氧测量中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罗文志;基于ARM的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彬;基于脉搏波的血氧饱和度检测算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安亮;基于MSP430的血氧检测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穿戴式抗运动干扰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38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8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