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TGF-β1基因转染BMSCs复合蚕丝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功能软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8:16

  本文关键词:TGF-β1基因转染BMSCs复合蚕丝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功能软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疾病之一,由于关节软骨内缺乏血液供应,一旦损伤,自我修复能力极差,而且病情会随着时间逐步进展。随着我国乃至全球老年人口的增加,骨关节炎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同时骨关节疾病开始趋于年轻化,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方法虽然给软骨缺损修复带来了新希望,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包括需要从供区取出骨、软骨组织或在正常组织上钻孔,给供区造成新的损伤,而且需要至少2次以上的手术,同时由于供体来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求一种替代骨软骨移植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工作在文献报道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壳聚糖和蚕丝蛋白为原材料通过冷冻干燥法来制作支架,然后将TGF-β1质粒DNA转染的BMSCs作为种子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并自行分泌生长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在微环境下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研究结果对修复骨软骨缺损有重大的意义,也为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因此,研究工作对于相关骨软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方法: 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s,并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了解其一般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蚕丝蛋白-壳聚糖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蚕丝蛋白与壳聚糖按不同比例制备三种蚕丝蛋白-壳聚糖支架,对制备的支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构分析;考察复合支架的密度、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力学性能、吸水膨胀率、抑菌能力等理化性质;支架接种细胞后用MTS法考察细胞在支架上培养1、3、5、7d的增殖情况;SEM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支架的孔径大小、形态及细胞在最优支架上培养2、5d的黏附情况;HE染色观察细胞在最优支架上培养5、10d的形态及渗透生长情况。 3基因转染及鉴定:取TGF-β1质粒及其空载体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涂板,并挑单克隆,用LB培养基扩增,小量提取质粒、测序。通过脂质体法将获得的TGF-β1质粒及其空载体质粒转染第三代BMSCs: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脂质体lipofection2000说明书进行。转染48h后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TGF-β1mRNA表达水平。 4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的建立:用0.25%胰酶消化转染TGF-β1质粒、转染空载体质粒48h后的第三代BMSCs及空白对照组的第三代BMSCs,含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重悬细胞,计数,以2×106/mL接种到支架上,每块支架接种约20μL细胞悬液,构建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实验共分三组:A组(TGF-β1质粒转染组)、B组(空载体质粒转染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 5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3、6、9、12d后分别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TGF-β1蛋白的含量。 6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3、6、9、12d后分别利用阿利新蓝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酸性糖胺多糖的含量。 7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2周后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支架细胞复合体中Ⅱ型胶原、Sox9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成功分离大鼠BMSCs,可见原代细胞刚接种时散在分布,呈圆形,24h后有部分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第3-7d,细胞融合生长,呈梭形且呈集落样增殖,7-10d可以达到80-90%融合,传代后细胞生长明显加速,生长活跃,并呈典型的漩涡样生长。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可得到高纯度的BMSCs。经3次传代后,细胞形态较为一致。 2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三代BMSCs,经过成软骨、成骨诱导液诱导后,分别采用天狼猩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来鉴定诱导后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表型。结果证实本实验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3傅里叶红外光谱证明:壳聚糖由糖特征结构β-1,4糖苷键相互连接而成,故各组在1154cm-1及897cm-1处出现了特征性吸收峰,对于CS-SF支架材料来说,随着CS含量的增高,代表无规卷曲/α螺旋结构的吸收峰1654cm-1和1540cm-1不断减小,而对应于1628cm-1和1516cm-1处相当于β-折叠结构的吸收峰不断增大,表明CS的加入改性了SF的结构,使α螺旋结构/无规卷曲向β-折叠结构转变;各组密度分别为0.18±0.03,0.20±0.01,0.18±0.04(g/ml);孔隙率分别为87.36±2.15,77.82±1.37,72.22±1.37(%);热水溶失率分别为:0,0,3.12±1.26(%);弹性模量分别为:8.35±2.64,15.50±1.64,12.55±3.37(KPa);吸水膨胀率分别为:1528.52±194.63,1078.22±100.52,1320.05±179.97(%);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1,22±2,20.33±1.53(mm);SEM下观察1组支架孔径在50-250μm之间,孔径大小较为一致,孔相通性好,其它两组结构紊乱,孔径大小不一,孔相通性差;生长曲线结果示:1d时1组中活细胞数明显高于2组(P0.01),3d、5d和7d时,1组中活细胞数量明显高于2组和3组(P0.01);SEM可见细胞呈梭形黏附于支架上,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周围出现较多量细胞外基质;HE染色发现BMSCs在培养初期沿着支架材料内部空隙贴壁生长,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可明显看到细胞间连接;结果证实:CS-SF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良好,能促进BMSCs的存活和黏附,可以为细胞提供一个开放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胞向支架内部生长,并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 4脂质体介导的TGF-β1质粒及其空载体质粒瞬时转染大鼠第三代BMSCs,转染48h后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RT-PCR结果表明A组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1)。 5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3、6、9、12d后分别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TGF-β1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四个时点,A组的TGF-β1分泌量都高于B组和C组(P0.05),同时A组TGF-β1单日分泌量呈逐渐下降趋势,B组和C组TGF-β1单日分泌量则始终呈低表达趋势。 6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3、6、9、12d后分别利用阿利新蓝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酸性糖胺多糖的含量。结果显示:3、6、12d三个时点,A组培养液上清中GAG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同时A组GAG单日分泌量呈逐渐上升趋势,B组和C组GAG单日分泌量则始终呈低表达趋势。证实A组细胞出现成软骨分化趋势。 7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2周后提取总RNA,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支架细胞复合体中Ⅱ型胶原、Sox9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组表达Ⅱ型胶原、Sox9mRNA,B组和C组则无Ⅱ型胶原和Sox9两种软骨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的表达。 结论: 1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成功分离大鼠BMSCs,所分离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2蚕丝蛋白和壳聚糖均为天然生物材料,原料易得,生物相容性好,,本研究将蚕丝蛋白与壳聚糖复合,通过强烈的氢键和离子键作用,改善其理化性能,并开发出适合于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蚕丝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 3脂质体法成功将TGF-β1基因真核表达型质粒及其空载体质粒转染到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三代BMSCs,然后将转染48h后的第三代BMSCs接种到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A组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培养两周后,分别从多个方面证实了组织工程化培养模型的成软骨能力。
【关键词】:蚕丝蛋白 壳聚糖 软骨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诱导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84.3;R318.08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3
  • 英文缩写13-15
  • 前言15-16
  • 材料与方法16-35
  • 结果35-40
  • 附图40-54
  • 附表54-56
  • 讨论56-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6
  • 综述 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66-74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历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贵兴;骨关节炎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5年07期

2 张月;王稚英;;鼠成骨细胞诱导兔BMSCs成骨的实验观察[J];山东医药;2011年50期

3 冯万文;莱浙军;李小民;常伶文;徐毓林;张丽;王晓红;何向红;夏亚一;党跃修;吴萌;孙正义;靳白玉;李向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共培养种子细胞特征及体内成软骨活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3期

4 孙骏;侯筱魁;李旭;张如明;;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藻酸钙修复骨软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9期

5 周松;李锋;陈文坚;周方宇;牛朋彦;方忠;;藻酸钠微球介导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9期

6 谭文成;查振刚;张嘉晴;郑立恒;梁耀中;夏吉生;黄馨霈;吴昊;林宏生;;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2期

7 谢鹏;张仲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共培养优化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的细胞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4期

8 王建华;李靖年;;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06年08期

9 赵晨成;马迅;张明;满孝旭;关晓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后的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对髓核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06期

10 周广东,王晓云,苗春雷,刘天一,祝联,刘德莉,崔磊,刘伟,曹谊林;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猪膝关节非负重区软骨与骨复合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本文关键词:TGF-β1基因转染BMSCs复合蚕丝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功能软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94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