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6:08

  本文关键词: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石墨相氮化碳 氮掺杂碳点 Fe3O4@ZIF-8 金属离子 硝基多环芳烃


【摘要】:目的:纳米材料因其具有量子特性以及光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蛋白质和DNA等方面的检测。而传统的纳米材料中大多包含重金属离子如镉、铅、镍等。这些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以及令人满意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但由于这些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合成方法较为复杂,因此限制其进一步的发展。而采用无毒环保的原料,通过简单的制备过程得到新型绿色纳米材料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方法:本文合成了三种新型无毒纳米材料,分别是石墨相碳化氮(g-C3N4)、氮掺杂碳点(NCDs)和四氧化三铁/沸石-甲基咪唑锌(Fe3O4@ZIF-8)磁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材料的大小、形貌、化学键等进行表征。以g-C3N4作为荧光探针,在激发波长为320nm,g-C3N4在445nm发射荧光。g-C3N4的荧光强度能够随银离子浓度的增大而被有效地猝灭。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NCDs的荧光强度被强烈地猝灭,基于此构建了检测微量铜离子的NCDs荧光探针。在负离子模式下,以Fe3O4@ZIF-8为基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法对环境中PM2.5样品中1-硝基芘、2-硝基芴、6-硝基联苯和9-硝基蒽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利用g-C3N4作为荧光探针对实际水样中微量银离子的含量进行检测。该荧光探针的检出限为2.73×10-8M,线性范围为2.0×10-8M-2.0×10-6M,实际水样品中银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在98.4%-103.7%之间。基于NCDs构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铜离子的含量。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2×10-7M-5×10-6M,方法检出限为2.07×10-8M。这种荧光探针用于环境水样的检测,回收率为98.1%-102.0%。以Fe3O4@ZIF-8作为基质,通过MALDI-TOF MS对四种硝基多环芳烃(1-硝基芘、2-硝基芴、6-硝基联苯和9-硝基蒽)的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四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检出限分别是0.47ng/μL,0.92 ng/μL,4.09 ng/μL和4.11ng/μL,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环境样品PM2.5中四种硝基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其平均回收率为77.50%-107.38%。结论:基于银离子对g-C3N4的荧光猝灭,建立了一种检测微量银离子含量的方法。初步推断g-C3N4与银离子相互作用过程主要是静态猝灭,常见金属离子对该方法基本没有干扰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以NCDs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的铜离子。初步推断铜离子对NCDs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符合静态猝灭,常见的金属离子对该检测方法没有干扰,并且成功应用在实际水样中铜离子含量的测定。用MALDI-TOF MS进行分析,利用Fe3O4@ZIF-8作为基质测定了硝基多环芳烃在PM2.5实际样品中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同时也说明Fe3O4@ZIF-8作为MALDI-TOF MS的基质,具有检测小分子物质的潜在可能性。
【关键词】:石墨相氮化碳 氮掺杂碳点 Fe3O4@ZIF-8 金属离子 硝基多环芳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TB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2
  • 第一部分 石墨相氮化碳的荧光探针测定银离子的研究12-29
  • 1 材料与方法13-16
  • 1.1 试剂13
  • 1.2 仪器13
  • 1.3 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的制备13-14
  • 1.4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14
  • 1.5 银离子的测定14
  • 1.6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14-15
  • 1.7 水样的收集和处理15-16
  • 2 结果16-24
  • 2.1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16-17
  • 2.2 检测条件的优化17-19
  • 2.3 Ag~+对g-C_3N_4荧光光谱的影响19
  • 2.4 g-C_3N_4对Ag~+选择性研究19-21
  • 2.5 Ag~+与g-C_3N_4相互作用的过程21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21-24
  • 3 讨论24-28
  • 3.1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24
  • 3.2 检测条件的优化24-25
  • 3.3 Ag~+对g-C_3N_4荧光光谱的影响25
  • 3.4 g-C_3N_4对Ag~+选择性研究25-26
  • 3.5 Ag~+与g-C_3N_4相互作用的过程26-27
  •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27-28
  • 4 结论28-29
  • 4.1 g-C_3N_4对Ag~+的定量测定28-29
  • 第二部分 氮掺杂碳点的荧光猝灭法检测铜离子的研究29-44
  • 1 材料与方法30-32
  • 1.1 试剂30
  • 1.2 仪器30
  • 1.3 NCDs的制备30-31
  • 1.4 NCDs的表征31
  • 1.5 铜离子的测定31
  • 1.6 水样的收集和处理31-32
  • 2 结果32-40
  • 2.1 NCDs的表征32-33
  • 2.2 检测条件的优化33-35
  • 2.3 Cu~(2+)对NCDs荧光猝灭的研究35-36
  • 2.4 NCDs对Cu~(2+)选择性研究36-37
  • 2.5 猝灭机理的研究37-39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39-40
  • 3 讨论40-43
  • 3.1 NCDs的表征40
  • 3.2 检测条件的优化40-41
  • 3.3 Cu~(2+)对NCDs荧光猝灭的研究41
  • 3.4 NCDs对Cu~(2+)选择性研究41
  • 3.5 猝灭机理的研究41-42
  •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42-43
  • 4 结论43-44
  • 4.1 NCDs对Cu~(2+)的定量测定43-44
  • 第三部分 Fe_3O_4@ZIF-8 做基质MALDI-TOF MS检测对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44-57
  • 1 材料与方法45-48
  • 1.1 试剂45
  • 1.2 仪器45-46
  • 1.3 Fe_3O_4@ZIF-8 的制备46
  • 1.4 Fe_3O_4@ZIF-8 的表征46
  • 1.5 Nitro-PAHs的分析46-47
  • 1.6 PM2.5 的收集和处理47-48
  • 2 结果48-54
  • 2.1 Fe_3O_4@ZIF-8 的表征48-49
  • 2.2 Nitro-PAHs的分析检测49-53
  • 2.3 PM2.5 实际样品的测定53-54
  • 3 讨论54-56
  • 3.1 Fe_3O_4@ZIF-8 的表征54
  • 3.2 Nitro-PAHs的分析检测54-55
  • 3.3 PM2.5 实际样品的测定55-56
  • 4 结论56-57
  • 4.1 基于Fe_3O_4@ZIF-8 对硝基多环芳烃的检测56-57
  • 参考文献57-67
  • 综述67-100
  • 参考文献86-100
  • 致谢100-101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101-102
  • 个人简历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洁;Zn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温俊涛;磷化钴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洲;电荷转移盐杂化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韩林;铂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程莎;可控形貌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中辉;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宋懿朋;一种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张文涛;食品功能因子/二维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万丹;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肽组学富集及蛋白质高效酶解的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4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44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