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61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

发布时间:2016-10-19 10:30

  本文关键词:61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5年

61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

王连霞  

【摘要】: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并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美国的心衰患者已增至580万人,每年约超过55万人被诊断,全世界已超过2300万[1 2]。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患病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如何防止心衰的发生发展,降低其患病率和病死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一直是心血管病学的热点。心衰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明确其病因和危险因素,反映其预防和治疗情况,指导心衰的防治。目的:1了解我国河北地区住院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病因等临床特点。2通过对住院心衰患者居住环境、社会阶层、就诊经历、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的统计,探讨不同时期、地域及经济条件对心衰患者病因病情的影响。3了解心衰的致病因素,出院患者3-5年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4了解应用与未应用他汀类药物心衰患者的预后,为临床工作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三年之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衰病人(以左室射血分数≤50%、血浆脑钠肽≥400pg/nl、NYHAⅡ-Ⅳ级为标准)进行调查。其中反复住院患者,以最后一次住院病历资料为准。除外有长期外省市居住或治疗史,特殊生活、习俗、嗜好、家族或治疗史者,以及肺源性心脏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者。详细记录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特征,吸烟、饮酒及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致病因素;电话随访院外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复查心脏彩超对比院、内外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变;分别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U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否则以中位数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频数表示;致病因素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收集患者614例,年龄在14-88岁之间,平均60.17±12.93岁。其中男性患者390例(63.5%),女性224例(36.5%),男女比例为1.74: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比例逐渐增高,以60~6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33.55%。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各年龄组段男性均多于女性(P0.05)。2在病因中冠心病所占比例最高(289例,47.1%),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187例,30.45%),高血压(69例,11.23%)和风湿性心脏病(33例,5.4%),其它(单纯心脏瓣膜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36例,5.9%)。在老年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青中年患者中则以扩张型心肌病居多(P0.05)。按性别分组,不同性别在各年龄组段其病因未见明显差异(P0.05)。3住院天数1-40天,平均10.9±5.1天。总费用764.08-134065.9元,平均14762.5±10491元。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77例,12.5%),心功能Ⅲ级(316例,51.5%),心功能Ⅳ级(221例,36%)。在支付途径中,对比2009年、2010年、2011年三个年度,新农合的就诊比例逐渐增高,由2009年的10.71%增至11年的45.25%。在农村患者中,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者所占比例相差无几(39.8%、35.4%),高血压者较少(11.3%);在城市患者中,冠心病者最多(56.0%),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者相似(15.3%和16.7%)(P0.05)。有一半多的患者(61.2%)早期选择在当地诊所或县级医院就诊,随着病情的加重才选择到省级医院就诊。在农民患者中,首次发病后直接到省级医院就诊的仅占24.7%,而在知识分子中有几乎一半的患者(45.97%)首选到省级或以上的医院就诊。4心衰的致病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社会阶层及地域环境。其中年龄、性别为不可改变因素,余为可改变因素。根据缺血性(冠心病)和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划分病因,在可改变的致病因素中,吸烟、高血压、社会阶层对心衰为缺血性或非缺血性有影响(P0.001)。吸烟、高血压史和高社会阶层者可增加缺血性心衰的比例。5电话随访366例,平均随访3.81±0.83年。其中男性237例、女性129例;再住院患者114例(31.15%),病死者182例(49.73%)。心衰死亡的原因有泵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非心衰死亡的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或其它病因。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与缺血性抑或非缺血性病因比较,两组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均0.05)。6应用他汀类药物者235例、未应用者374例,未知者5例。其中缺血性心衰占168例(71.5%),非缺血性心衰占67例(28.5%)。再住院患者中应用与未应用他汀无显著性差别(P0.05)。病死患者中应用与未应用他汀无显著性差别(P0.05)。根据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划分病因,缺血性心衰再住院患者中应用与未应用他汀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患者中应用与未应用他汀无显著性差别(P0.05)。非缺血性心衰再住院与病死患者中应用与未应用他汀无显著性差别(P0.05)。36例回我院复查心脏彩超,34例院外持续服用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和未应用他汀患者前后对比左室射血分数未见明显改善(P0.05);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各自应用与未应用他汀前后对比左室射血分数未见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1心衰的病例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69岁组所占比例最大,按性别分组,各年龄组段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2心衰前四位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青中年患者中则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主。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新农合患者的比例逐渐提高。在其就诊经历中,近一半多的农村患者首选当地诊所或县级医院就诊,随着病情的加重才选择到省级医院就诊。农村人群患者病因以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为主,城市人群则以冠心病居首。4心衰可改变的致病因素中,吸烟、高血压史,高社会阶层者会增加缺血性心衰患者的比例。心衰患者3-5年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仍较高,两预后发生率与根据缺血和非缺血所划分的病因之间无显著性关系。导致心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5他汀类药物多数用于缺血性心衰患者,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较少应用。在缺血性心衰患者,他汀类可降低再住院率,但未能改善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该类药物未能改善再住院率、病死率及左室射血分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俊峰;姜红;葛均波;;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娟;;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加用贝那普利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牛永娇;;综合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 王纯叶;;农村药物规范化治疗冠心病现况及意义[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4年01期

4 彭澍;吴平生;;曲美他嗪治疗中国人群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荟萃;2011年21期

5 刘帅;张金国;闫波;;小鼠心力衰竭模型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阮家兰;杨文元;;B型钠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16期

7 金雪娟;周京敏;葛均波;;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13年06期

8 卜晓佳;吕蓉;季诗明;梁涛;孙路路;;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对自我护理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年10期

9 周红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9期

10 李学渊;齐国先;孙英贤;;脑钠肽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彭澍;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鹿晓婷;自噬在心衰小鼠中的时序性变化、机制及干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卢敏;新型抗心衰候选药物—腺苷受体阻断剂药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5 郑杰;BSG和CKI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李雪萍;丹芪保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塑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秋;心力衰竭疾病评估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吴少威;卡维地洛联合美托洛尔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3 彭源源;燧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清Ang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陈喆;1、生物降解性糖响应分子的合成研究 2、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莫扎伐普坦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5 高静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与身体质量指数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郑波;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杨正;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血浆GDF-15、TGF-β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张森;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3年

9 仇静波;体重管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峰;苏南地区ACE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慢性心衰的相关性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高峰,许澎;高血压对扩张型心肌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6期

2 卢云良;;充血性心力衰竭323例回顾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3 蒋涛;李德才;刘思泰;唐焕君;李健;凌云;;1998,2001和2004年绵阳市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分析[J];四川医学;2006年06期

4 李雄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96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6期

5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J];高血压杂志;1995年S1期

6 郭美玲;;陕西省商洛市农村贫困地区心功能衰竭住院患者临床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6期

7 林金秀;;高血压(3)高血压治疗的回顾与展望(续2)[J];中国循环杂志;2008年03期

8 曹雅旻,胡大一,吴彦,王宏宇;我国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原因的初步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07期

9 曹雅旻;胡大一;王宏宇;吴彦;;我国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现状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1期

10 华伟;王方正;张澍;牛红霞;陈柯萍;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宪可,杜冠华;他汀类药物促骨形成作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6期

2 曾宪可,杜冠华;他汀类药物促骨形成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4期

3 李宏建;他汀类药物简介[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王建忠,吴素芳,丛亚丽;他汀类药物的新用途[J];中国医刊;2002年08期

5 赵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11期

6 Saab F.A. ,Eagle K. A. ,Kline-Rogers E. ,郝广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24 h内与24 h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结果的比较[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7 Rajabally Y.A.,Varakantam V. ,Abbott R.J. ,袁海峰;他汀类药物治疗引发类格林-巴利综合征[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8 ;他汀类药物的详细疗效[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01期

9 史旭波;胡大一;;他汀类药物的多向性效应[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9期

10 关爱阁;翟所迪;刘芳;;他汀类药物与辅酶Q_(10)联合应用的机制分析[J];中国药房;2006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吉匡;;他汀类药物循证证据回顾[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朱中玉;孙斌;刘煜昊;张优;高传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夏城东;殷惠军;陈可冀;;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多效应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汪敏;双东思;郭卉;;合理选择他汀类药物[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晓光;方向;吴范宏;;他汀类药物的含氟结构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袁胜山;张骏;余昌胤;;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凯;韩雅玲;王祖禄;佟铭;;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他汀类药物减少支架再狭窄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蔡慎;郑英丽;方丽;;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穆军;张锡钢;;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郜建新;;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风湿病中的应用[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程怀孟;[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2 李东宝 华琦;[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温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董欢霁;[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艾宏彦;[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葛秋芳;[N];人民日报;2007年

7 张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编译 皙子;[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震洪;他汀类药物对尿蛋白、肾脏事件、非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刘佳;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冬雪;血浆HDL中蛋白质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应用他汀类药后的变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孙晓靖;他汀类药物对异丙肾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丽敏;阿伐他汀单用及与辅酶Q10联用对急性脑卒中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王连霞;61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晓鑫;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的Meta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曲崎;他汀类药物在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中的作用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佳;辛伐他汀对雄性大鼠类固醇激素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6 陈巧云;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冉东川;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剑;纤维蛋白原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他汀类药物的干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9 赵悦;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液免疫指标的调节作用[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郭佳;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再发的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61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45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