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30 11:22

  本文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2年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刘扬  

【摘要】:本论文以寻找中药有效成分为出发点,以色谱、质谱技术为基础,尝试探索中药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了以提取手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基于细胞模型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互相搭配的分离分析手段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筛选和鉴定;同时,针对中药复方方剂的配伍比例进行了优化探索,并采取先分解再组合的实验思路建立基于中药复方叠加效应的有效成分筛选方法,并搭建了两维色谱体系用于分离复方中药中的复杂成分,从而实现了在综合考量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上的较为全面的活性物质分离鉴定;此外,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质谱(MALDI-TOF-MS)为出发点,通过采用新基质成功实现了高通量的中药化合物筛选及长链脂肪酸富集;在此基础上,将MALDI-TOF-MS筛查扩展到了固定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查,从而扩宽了高通量MALDI-TOF-MS技术的筛查范围。相关研究工作及成果的摘要如下: 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充分描述了中药的丰富内涵,突出了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质量筛查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中药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色谱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发展与应用;阐述了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各种提取技术,围绕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展开的数学实验思考,以及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筛查的体外生物模型研究方法;同时,详细描述了在化合物分离鉴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多维色谱、质谱技术,概述了当前应用于中药分离的多维色谱模式以及在中药研究中逐渐展露身手的质谱鉴定技术。从中药的提取预处理、到数学思维综合考量、到多维色谱高效分离、到生物模型科学筛分、到质谱技术高通量鉴定等多种化学生物技术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描述该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进展状况,阐明了本课题选题及研究的学术意义和技术背景。 第二章将提取、分离、筛选、鉴定技术互相搭配,从而实现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以中药半枝莲为分析样本,探索不同提取方法对于其中有效成分-野黄芩苷的提取效率。通过纳升级的色谱\质谱联用模式来定性鉴定和定量测量经过红外提取后的半枝莲中的成分野黄芩苷。同时,红外提取的各个过程各个实验参数都进行了优化,从而验证了该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及高效性。同时,通过与其他几种提取方法,例如常规的加热回流方法、超声提取方法、微波提取方法等进行比较可知,红外提取能够获得更高的提取效率。同时,中药半枝莲在纳升级色谱质谱联用模式下得到了有效分离。通过参照野黄芩苷标准品的色谱保留时间及质谱结构信息,即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半枝莲中野黄芩苷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高效定性鉴定。此外,通过建立野黄芩苷标准曲线从而获得相应的定量信息,进而得到较为满意的方法有效性、线性以及检测限。结果显示,该方法在0.6至20ng m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73,检测限(LOD)为0.5ng mL-1(S/N=3)。 第三章将中药复方作为分析对象,以探索复方配伍合理性,考量复方药效叠加作用以及分析复方中药复杂组分为出发点,通过提取优化、生物检测细胞模型、两维色谱分离及高效准确质谱鉴定等技术,尝试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分析纷繁复杂的中药有效成分。首先,从探究复方方剂的配伍比例合理性出发,针对特定的中药复方方剂(该方剂由三种单味药),在结合细胞生物筛查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方剂配伍比例值的优化探索;其次,鉴于中药各个组分之间的药效叠加效应,从整体着眼,根据先分解再组合的思想重新进行细胞增殖生物筛查,进而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对有效成分进行筛查;然后,以紫杉提取液为实验对象,继续按照先分解再整合的实验思路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查,根据实验结果,紫杉醇被确定为其中的有效成分,从而验证了这一筛选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亲水色谱柱和反相色谱柱相结合,搭建两维色谱分离系统,经过验证,该系统具有更好的正交性和更高的峰容量,继而将此两维色谱分离体系与细胞模型、质谱鉴定相结合,从而实现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对于药物研发及药物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质谱(MALDI-TOF-MS)为出发点,将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用作MALDI基质,来鉴定传统中药化合物。由于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表面积较大,从而避免了MALDI离子源与真空系统的污染。同时,由于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以及机械性能使得MALDI-TOF-MS可以在浓度为100nM时达到稳定的分析,且免除背景噪音干扰。实验采用当归和半枝莲做为检测样本,将当归中的阿魏酸(m/z194)、半枝莲中的野黄芩苷(m/z462)及汉黄芩素(m/z284)作为检测的目标化合物。实验表明,这两种MALDI基质对于中药中组分的不同浓度不具有歧视效果。此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还可以作为样品的吸附剂展示其富集功效,从而使被测物的检测限获得较大幅度的降低。实验表明,这种MALDI-TOF-MS方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经济、以及高通量等突出特点,可以为中药快速质量筛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此外,还将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用于富集长链脂肪酸。将5种长链脂肪酸,即十二烷酸(C12)、十四烷酸(C14),十六烷酸(C16),十八烷酸(C18)和二十烷酸(C20),用作为代表性样本。由于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较大的表面积和强烈相互作用,这5种长链脂肪酸被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有效富集,实现了高通量的检测。同时,本方法还可以成功用于低浓度下检测实际生物样品中的5种长链脂肪酸样本,从而证明了这种MALDI-TOF-MS方法可以实现简单灵敏、快速经济并且高通量的检测长链脂肪酸。 第五章则在上述MALDI-TOF-MS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将这种高通量筛查技术用于酶抑制剂的筛选中,该筛选由固定酶磁性碳球和以氧化石墨烯为基质的MALDI-TOF-MS结合完成。首先,将乙酰胆碱酯酶(AChE)固定于3-glycid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 (GLYMO)修饰的磁性碳球上,该固定酶磁性碳球具有高效的酶活性和稳定性,并可以将酶从底物和产物中有效分离出来。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效率则通过固定酶磁性碳球和样品底物之间的反应加以验证,而后续的定量分析底物乙酰胆碱和产物胆碱则通过基于氧化石墨烯为基质的MALDI-TOF-MS方法完成,该MALDI-TOF-MS方法没有背景干扰。乙酰胆碱的检测限LOD是0.25fmol/μL,在0.5至250fmol/μ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值(R2=0.9998)。而胆碱则在0.05至15pmol/μL内有很好的线性(R2=0.9994)和低检测限LOD(0.15fmol/μL)。在标准曲线的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共有8种化合物(4种已知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和4种没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效果的对照化合物)用此方法进行验证,所得结果证明该高通量筛分方法可以大大推动日常酶抑制剂筛选的进程。 总体而言,本论文围绕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色谱、质谱技术为基础,着重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首先,建立了包含提取、分离、筛选、鉴定的操作技术方法;其次,围绕中药复方这一复杂体系,着重优化复方配伍比例值,探索基于复方药效叠加作用基础上的有效成分筛选方法,建立两维色谱分离模式以实现更为全面的中药复方分离分析;同时,将MALDI质谱技术成功用于中药分子检测及长链脂肪酸富集,从而为高通量的中药质量筛查提供新的技术基础;最后,固定酶抑制剂的高通量MALDI检测的实现,大大拓宽了该MALDI质谱检测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大潜力。本论文以色谱质谱等现代仪器手段为基础,结合生物模型,着重发展中药有效成分分离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以高效灵敏、准确可靠的分离、筛选、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发展了包含提取手段、分离鉴定、基于细胞模型的活性成分筛选、高通量中药化合物鉴定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十分重要,有利于中药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这些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建立,有利于不断的在中药研究领域挖掘出更多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志远;;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砂仁挥发油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5期

2 艾广凤;;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24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建文;;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2 郭留城;杜利月;;女贞子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3 荔霞;刘永明;王胜义;齐志明;董书伟;刘世祥;;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4 王海南;;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5期

5 梅德强,王建华;红外光谱法研究中药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6 刘春丽,刘满仓,朱彭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药及植物药的进展[J];分析化学;2000年05期

7 陈立国;刘程惠;何克江;朱靖博;;HPLC法对5种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烷类化合物成分的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7年S1期

8 田宏哲;徐静;关亚风;;全二维液相色谱(NPLC×RPLC)接口及其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9 王睿哲;;论中药化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J];光明中医;2006年03期

10 景怡;任远;;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爱军,丘泰球;物理场强化萃取新技术及应用[J];安徽化工;2002年01期

2 曹俊辉;谢丽玲;杨素霞;胡建国;;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3 马尧;庄云;张瑶;;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单因素参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4 马尧;庄云;张瑶;;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的工艺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5 雷忠萍;贺道华;曹翠兰;;中药显微鉴定常见的几种制片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王庆宇;金凤燮;鱼红闪;;薯蓣皂苷元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张景亚;李朋伟;仝艳;王宪龄;;超声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8 韩建军;宁娜;杨政水;郁建生;文卫;;黔东北药膳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开发现状——以铜仁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9 杜颖;刘善江;;衍生化固相微萃取在气相色谱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10 陈胜杰;陈欢;胡凌俊;曹献英;;MTT法在木醋杆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建国;庄金秋;李峰;赵蕾;沈志强;;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动物生物制品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赵凤玲;刘旭东;李志平;王萍;武英利;康志勇;;常山柴胡合剂提取工艺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敏;杨成梓;陈红;;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向涛;李俊;;基于药效学的玉屏风散活性部位初步筛选[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赵舰;顾万江;周倩如;张学煃;;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中微量毒鼠强[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6 王仁才;欧阳建文;成智涛;王辉宪;熊兴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果品上的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盛丽;苏碧泉;;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董世山;刘聚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舒任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药资源开发科学问题探讨[A];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金哲雄;徐胜艳;孙素琴;;刺五加不同部位的的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A];第一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丽华;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姚小磊;基于TGF-β1与Bcl-2的抗干眼症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延妮;珠子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罗云波;白术茯苓汤调控脾虚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柳森;中药关白附中新型MMPs抑制剂的发现及其作用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召谊;交泰丸的药代动力学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代谢组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胡芳弟;几种中药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电化学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孔维军;基于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牛黄)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模式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笃信;二维液相色谱兼容性解决方案及系统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胜男;马铃薯中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珏;毕赤酵母表达的ACE-C结构域高效发酵及纯化工艺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蒋莹;毛果吉林乌头生物碱成分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郭兴峰;荷花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温媛媛;山茱萸中熊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谭芳;脂康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姚承明;通泰玉液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脾虚气滞型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许慧敏;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王萍;半枝莲抗癌成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会从;清肺合剂抑瘤及抗转移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原思通,杜海燕,夏坤;中药复方汤剂分煎合煎对溶出效果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7期

2 邓轶渊;高文远;陈海霞;武珊珊;;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年12期

3 王柳萍;梁晓乐;罗跃;辛宁;;砂仁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医药导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景朝;陈玉兴;周瑞玲;曾晓会;;模糊数学法结合Ridit分析十首中药复方分煎与合煎的效应差异[A];全国中药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伟;凌明松;;不同采收期东北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2 谢贞建;范珏;唐鹏程;焦士蓉;;石榴皮提取物的酶抑制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刘菊妍,由振东,吴敏,路长林;慢性吗啡耐受与戒断大鼠下丘脑POMC、GnRH 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改变及温阳益气活血复方的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5期

4 徐东铭,徐雅红;中药复方药效活性成分研究思路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6期

5 曹洪欣;科学研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6 张汉明,李松林,王勇;真伪牛黄的红外光谱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7 张欣荣,柴逸峰,武向锋,刘荔荔,杨根金;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枸橼酸昔多芬的含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彭艳,郑颖,蒋平,何玮,侯彦强,周聪,郭春香,倪健,焦炳华;肿瘤细胞蛋白质组的二维液相色谱分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9 柴逸峰,殷学平,纪松岗,吴玉田,梁东升,许自明,李晓;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组分[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10 梁云,崔若兰;柴胡皂甙-d治疗抗肾小球基膜型肾炎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丽青;中药材中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建华;三尖杉宁碱的微生物转化与10-去乙酰紫杉醇的酶法合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荣英,李聪辉,王翠红;半枝莲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年02期

2 李洁;;HPLC测定不同产地半枝莲中野黄芩苷的含量[J];山东中医杂志;2008年03期

3 吴彦;魏和平;王建波;;半枝莲多糖B3-PS2分离纯化及抗补体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09年06期

4 李宁;肖海涛;孟大利;王金辉;李铣;;半枝莲的化学成分[J];中国现代中药;2009年12期

5 马河;董世波;;大孔吸附树脂对半枝莲总黄酮的吸附-解吸附性能研究[J];齐鲁药事;2010年10期

6 杨顺利;正交试验优选半枝莲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条件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年01期

7 余建清;柳惠斌;廖志雄;邹国林;;半枝莲总黄酮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师;2005年11期

8 李洁;石俊英;;半枝莲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年Z1期

9 王刚;董玫;郭会灿;赵松;;中药半枝莲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河北中医;2006年09期

10 陈香爱;袁志芳;田亚平;李德强;张兰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枝莲中原儿茶酸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平;徐敏;;半枝莲黄酮类化合物A06对肿瘤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涂琪顺;蔡光明;黄媛;岳鹏飞;鄢丹;杜群;;HPLC法测定半枝莲中二萜类生物碱scutebarbatine B的含量[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巧玲;;韩信草的生药学鉴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4 李锡晶;;半枝莲的化学成分与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何枢衡;张祎;高秀梅;胡利民;王涛;;中药半枝莲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晓煜;熊彩侨;朱志强;陈芮;徐文军;聂宗秀;;小型便携式离子阱高通量质谱[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汪娜;廖贵芹;彭海勇;甘翔;马立新;;酵母及细菌双杂交载体的改造及人肝来源ORF的高通量克隆[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彭年才;张镇西;李政;赵玉龙;蒋庄德;;基于高通量微弱荧光快速检测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仪[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姚伦广;马立新;;高通量杆状病毒家蚕表达系统[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颜世敢;朱丽萍;;动物病原高通量检测新技术[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止敬;[N];湖南科技报;2005年

2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南京农业大学 王康才 唐晓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4 贝敏;[N];中国特产报;2004年

5 王伟;[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农训学;[N];民族医药报;2006年

7 原文;[N];广东科技报;2002年

8 叶德松;[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9 尹平孙;[N];福建科技报;2005年

10 赵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桂武;安徽半枝莲中新克罗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发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郎国竣;蚕两种类型AChE之间及其与蚕寄生蝇AChE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余建清;半枝莲生物活性及相关化学成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胡秀丽;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和分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耿啸天;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结构设计及在中药复方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郜嵩;单刀根活性成分的研究及菲骈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手性全合成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陈佳;四种海南植物中次生代谢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毕淑峰;两株内生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郑旭煦;Neuromedin U2受体激动剂高通量筛选模型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邹忠梅;海南野扇花和韭子的化学成分及质谱—质谱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光;半枝莲抗肿瘤成分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萍;半枝莲抗癌成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敏;氨磺灵离体诱导半枝莲多倍体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园园;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杨顺利;中药半枝莲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2年

6 刘英勃;半枝莲提取工艺及化学成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柳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提取浸膏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石贤枝;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原药材及组分配伍对其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靳宪芳;半枝莲醇提物对脑胶质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爱洁;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微粉配伍抗小鼠H_(22)肝癌的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27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