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基纳米胶束传递体系的构建及表征

发布时间:2017-04-08 07:10

  本文关键词: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基纳米胶束传递体系的构建及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大分子前药果胶-阿霉素偶合物(pectin-doxorubicin conjugates,PDC),并自组装制备及表征果胶-阿霉素纳米胶束体系(PDC-M),研究其体内外缓控释作用、毒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1.PDC的合成: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将果胶化学键和到阿霉素上,得到目标产物PDC偶合物,通过H1NMR和FTIR对结构进行表征;2.PDC-M的制备和表征研究:利用果胶的高度亲水性以及阿霉素(DOX)的疏水性,自组装制备PDC-M,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研究反应条件对纳米胶束制备的影响;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表观纳米胶束形貌,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表征纳米粒径大小、分布以及稳定情况,紫外分光光度法(UV)表征纳米体系的载药量等;3.PDC-M的体外抗肿瘤及缓控释研究:研究PDC-M在不同p H模拟条件下的体外释药性能;选取人HepG2肝癌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观察DOX和PDC-M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HepG2肝癌细胞对DOX和PDC-M的摄取情况;4.PDC-M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采用CCK8法观察DOX和PDC-M处理ECs内皮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用2%的兔血红细胞对DOX和PDC-M进行溶血性试验;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对DOX和PDC-M进行蛋白吸附实验;5.PDC-M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的方法,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得出DOX及PDC-M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3P97计算DOX及PDC-M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化学结构经H1NMR和FTIR确证;单因素分析法得出纳米胶束最佳反应条件:p H5.0,50℃,100rpm。PDC-M为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的不规则球形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140nm左右;PDC-M的zeta电位值为-29.5mv,体系较为稳定;UV法测得PDC-M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是57.82%±3.7%(n=3)以及23.852%±2.3%(n=3);体外不同p H条件下的释放结果表明PDC-M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抗增殖和流式结果进一步表明PDC-M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细胞存活率实验表明PDC-M较DOX相比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低毒性,此外,BSA吸附实验以及溶血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PDC-M在机体内具有长循环效果,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成功合成并制备了以果胶为亲水外壳,阿霉素为疏水内核的PDC纳米胶束。该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的不规则球形纳米胶束具有一定的缓控释作用,且呈浓度和剂量依赖性。此外,PDC纳米胶束体系无毒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半衰期。
【关键词】:PDC-M DOX 大分子前药 壳-核胶束 药物传递系统 缓释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英文缩写词索引15-16
  • 第1章 绪论16-20
  • 第2章 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纳米胶束的制备与理化特性表征20-30
  •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20
  • 2.2 主要仪器20-21
  • 2.3 实验方法21-24
  • 2.3.1 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PDC)的合成21
  • 2.3.2 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纳米胶束的制备(PDC-M)21-22
  • 2.3.3 PDC的结构表征22
  • 2.3.4 PDC-M纳米胶束体系的制备条件优化22
  • 2.3.5 PDC-M纳米胶束体系的形貌表征22
  • 2.3.6 PDC-M纳米胶束体系的粒径及Zeta电位测量22-23
  • 2.3.7 PDC-M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23-24
  • 2.3.7.1 检测波长的确定23
  • 2.3.7.2 DOX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23
  • 2.3.7.3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23-24
  • 2.4 结果与讨论24-30
  • 2.4.1 PDC的红外图谱(FTIR)分析24-25
  • 2.4.2 PDC的核磁共振谱(H1NMR)分析25-26
  • 2.4.3 PDC-M的优化条件26
  • 2.4.4 PDC-M的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26
  • 2.4.5 PDC-M的形貌表征26-27
  • 2.4.6 PDC-M的载药量和包封率27-29
  • 2.4.6.1 检测波长的确定27-28
  • 2.4.6.2 DOX溶液的标准曲线28
  • 2.4.6.3 载药量和包封率28-29
  • 2.4.7 讨论29-30
  • 第3章 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纳米胶束体系的抗肿瘤和缓控释效果研究30-44
  • 3.1 主要材料试剂30-31
  • 3.2 主要实验仪器31
  • 3.3 实验方法31-35
  • 3.3.1 PDC-M的体外释放实验31-32
  • 3.3.1.1 不同p H条件下的波长检测31
  • 3.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31-32
  • 3.3.1.3 体外释放实验32
  • 3.3.2 CCK8法检测DOX以及PDC-M纳米胶束体系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2-35
  • 3.3.2.1 主要溶液的配置32-33
  • 3.3.2.2 细胞培养33-34
  • 3.3.2.3 DOX以及PDC-M纳米胶束体系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4-35
  • 3.3.3 流式细胞仪测定DOX和PDC-M的细胞摄取情况35
  • 3.4 结果与讨论35-44
  • 3.4.1 PDC-M的体外释放实验35-39
  • 3.4.1.1 检测波长的确定35
  • 3.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35-37
  • 3.4.1.3 体外释放结果37-39
  • 3.4.2 DOX以及PDC-M纳米胶束体系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9-40
  • 3.4.3 DOX以及PDC-M的细胞摄取情况40-41
  • 3.4.4 讨论41-44
  • 第4章 PDC-M的生物相容性研究44-54
  •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44-45
  • 4.2 主要实验仪器45
  • 4.3 实验方法45-48
  • 4.3.1 CCK8法检测PDC-M纳米胶束体系对内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45-46
  • 4.3.2 BSA法检测PDC-M纳米胶束体系的生物相容性46-47
  • 4.3.2.1 检测波长的确定46
  • 4.3.2.2 DOX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46
  • 4.3.2.3 蛋白吸附实验46-47
  • 4.3.3 溶血性实验47-48
  • 4.3.3.1 2%红细胞混悬液的制备47
  • 4.3.3.2 溶血率的测定47-48
  • 4.4 结果与讨论48-54
  • 4.4.1 PDC-M纳米胶束体系对内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48-49
  • 4.4.2 PDC-M纳米胶束的BSA吸附率49-51
  • 4.4.2.1 检测波长的确定49
  • 4.4.2.2 BSA标准曲线49-50
  • 4.4.2.3 BSA吸附率50-51
  • 4.4.3 PDC-M纳米胶束体系的溶血率测定51-52
  • 4.4.4 讨论52-54
  • 第5章 PDC-M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54-64
  • 5.1 主要材料与试剂54
  • 5.2 主要实验仪器54-55
  • 5.3 实验方法55-57
  • 5.3.1 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储备液以及标准液的配制55
  • 5.3.2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55-56
  • 5.3.2.1 色谱条件55
  • 5.3.2.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55-56
  • 5.3.2.3 建立标准曲线56
  • 5.3.3 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评价56-57
  • 5.3.3.1 方法专属性56
  • 5.3.3.2 回收率的测定56-57
  • 5.3.3.3 精密度的测定57
  • 5.3.4 PDC-M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57
  • 5.4 结果与讨论57-64
  • 5.4.1 方法专属性57-59
  • 5.4.2 标准曲线59
  • 5.4.3 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评价59-60
  • 5.4.4 SD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60-62
  • 5.4.5 讨论62-64
  • 第6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2
  • 综述 Targeted Delivery Systems Based on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72-110
  • Referances94-11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10-112
  • 致谢1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Laurence Lacaze;Michel Scotté;;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 hepatic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5年13期


  本文关键词:果胶—阿霉素大分子前药基纳米胶束传递体系的构建及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92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