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的抗HBV药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7:07

  本文关键词: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的抗HBV药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能通过反转录进行复制的小分子DNA病毒,它能感染宿主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疾病。HBV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慢性感染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病毒性肝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干扰素α的注射和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地福韦等药物的服用,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不足,如高剂量干扰素α存在宿主应答率低、副作用大等缺点,而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容易引起耐药性及停药反弹等缺点,所以急需寻找新型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HSPs)是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种伴侣蛋白,在HBV复制过程中,对反转录酶(P蛋白)与前基因组RNA上的RNA包装信号(ε)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KNK437能够通过影响热休克因子HSF和HSE的相互作用,来抑制热休克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积累,以及影响热休克蛋白在HeLa细胞、结肠癌、鳞状细胞癌和成胶质细胞瘤的培养细胞中诱导耐热功能。而且KNK437还能在杆状病毒感染周期中,抑制病毒颗粒的产生。但KNK437对乙肝病毒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依然未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三种肝癌细胞系模型:HepG2.215细胞系、瞬时转染1.1×HBV(pCH9-3091)质粒的Huh7细胞系和1.3×HBV(pGEM-1.3×HBV)质粒的Huh7细胞系。适当浓度的KNK437处理细胞后,用CCK-8的方法测定了药物的细胞毒性、酶联免疫法检测了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的分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细胞内HBV DNA和RNA水平的变化,最后还检测了KNK437对热休克蛋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μM KNK437对细胞没有毒性,且在该浓度下KNK437能够抑制HBV HBsAg和HBeAg的分泌,并且能够大幅度下调细胞内HBV DNA和RNA水平,抑制HBV的复制和转录,实验也表明KNK437能够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本研究说明KNK437能够在细胞水平抑制HBV的复制和转录,以及抗原蛋白的表达。核苷(酸)类似物药物作用机制都发生在HBV复制阶段,长期用药后容易发生突变。与其不同的是KNK437的作用靶点是细胞调节蛋白而非病毒本身,它可能作为一种新颖的靶向热休克蛋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 热休克蛋白(HSPs) KNK437 肝癌细胞系 抑制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78.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23
  • 1.1 HBV的概述9-13
  • 1.1.1 HBV的分类学及基因分型9-10
  • 1.1.2 HBV的结构和形态10-11
  • 1.1.3 HBV基因组结构及蛋白产物11-13
  • 1.2 HBV的生活周期13-17
  • 1.2.1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14-15
  • 1.2.2 双股DNA形成cccDNA15
  • 1.2.3 病毒的转录与翻译15-16
  • 1.2.4 核衣壳的组装与反转录16-17
  • 1.2.5 病毒的分泌与释放17
  • 1.3 乙型肝炎的治疗17-19
  • 1.3.1 干扰素17-18
  • 1.3.2 核苷(酸)类似物18-19
  • 1.4 热休克蛋白19-20
  • 1.4.1 热休克蛋白概述19-20
  • 1.4.2 热休克蛋白与HBV反转录的作用20
  • 1.5 KNK43720-22
  • 1.5.1 KNK437概述20-21
  • 1.5.2 KNK437生物功能21-22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2-23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23-42
  • 2.1 实验材料23-31
  • 2.1.1 实验细胞和质粒23-24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24-27
  • 2.1.3 实验仪器27-28
  • 2.1.4 培养基及生化试剂的配制28-31
  • 2.2 实验方法31-42
  • 2.2.1 细胞培养及药物处理31
  • 2.2.2 细胞转染31-32
  • 2.2.3 细胞毒性实验32
  • 2.2.4 细胞冻存32-33
  • 2.2.5 胶原包被33
  •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33
  • 2.2.7 质粒DNA向大肠杆菌中转化及质粒提取33-34
  • 2.2.8 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水平34-35
  • 2.2.9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35-36
  • 2.2.10 细胞内DNA提取36-37
  • 2.2.11 SDS-PAGE37
  • 2.2.12 Western Blot37-38
  • 2.2.13 RNA的提取38
  • 2.2.14 反转录实验38-39
  • 2.2.15 荧光定量39-40
  • 2.2.16 统计性分析40
  • 2.2.17 实时定量PCR引物表40-42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42-70
  • 3.1 KNK437对HepG2.215细胞系和Huh7细胞系的细胞毒性42-44
  • 3.1.1 KNK437对HepG2.215细胞系的细胞毒性42-43
  • 3.1.2 KNK437对Huh7细胞系的细胞毒性43-44
  • 3.1.3 小结44
  • 3.2 KNK437对HBV的HBsAg和HBeAg水平的影响44-54
  • 3.2.1 KNK437的浓度梯度处理后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影响45-49
  • 3.2.2 KNK437的时间梯度处理后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影响49-54
  • 3.2.3 小结54
  • 3.3 KNK437对HBV DNA复制的影响54-60
  • 3.3.1 KNK437的浓度梯度处理后对HBV DNA复制的影响55-57
  • 3.3.2 KNK437的时间梯度处理后对HBV DNA复制的影响57-60
  • 3.3.3 小结60
  • 3.4 KNK437对HBV转录的影响60-65
  • 3.4.1 KNK437的浓度梯度处理后对HBV RNA水平的影响60-63
  • 3.4.2 KNK437的时间梯度处理后对HBV RNA复制的影响63-65
  • 3.4.3 小结65
  • 3.5 KNK437对热休克蛋白的转录的影响65-70
  • 3.5.1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KNK437对hsp70转录的影响66-67
  • 3.5.2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KNK437对hsp90b转录的影响67
  • 3.5.3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KNK437对hsp40转录的影响67-68
  • 3.5.4 小结68-70
  • 第4章 讨论70-73
  • 参考文献73-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姿,俞超芹,凌昌全,卫立辛;肝癌细胞系的研究概况[J];上海医学;2000年02期

2 王蓬,陈孝平,PBSLai,CK Leow,Joseph W Y Lau;二十碳五烯酸对三种肝癌细胞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3 彭林,王卫东,孙建,简志祥,杜嘉林,区金锐;稳定表达促血管生成素基因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产物的检测[J];广东医学;2003年07期

4 赵荡;陈宏武;许磊;刘飞勇;;不同时期肝癌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效应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S1期

5 郭晓林;姜雅秋;金清龙;;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表达与肝癌耐药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1期

6 ;离体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系的建立[J];医学研究通讯;1978年10期

7 陆荣华;陈尊器;陈瑞铭;;人体肝癌细胞系体外恶性浸润行为的研究[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2年02期

8 张志培,施新猷,李六金,刘雪松,江逊,彭磊,赵佐庆;小鼠免疫力对接种人类肝癌细胞系9724生长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9 张志仁,徐顺清,周宜开,任恕,刘志伟,吕斌,徐永俊;一株受二VA英类化学物质诱导表达的萤光素酶肝癌细胞系[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10 董琳,王桂珍;从分子基因水平开展中医药防治肝癌的研究[J];甘肃中医;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兆英;刘凯歌;徐光华;;肝癌细胞系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朵;朱海英;谢东莆;胡以平;;肝癌细胞中存在SP细胞[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谦;曹良启;陈锡林;甄茂川;黄晓卉;傅新晖;;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活化抑制肝癌细胞迁移的研究[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欣;蒋小玲;李辉;吴其恺;聂广;刘钦;;表达耐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细胞系的建立[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吴尘轩;杜智;朱争艳;高英堂;王毅军;只丹琮;孙泉;;肝癌免疫治疗微环境和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实验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赵主江;单云峰;樊红;程欲超;成建;权艳梅;张建琼;谢维;;DNMT3A siRNA稳定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沉默效率的鉴定[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田德安;;RhoA短发夹状双链RNA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高倩;;肝癌HepG2细胞系分泌的免疫抑制物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代智;刘银坤;冯巨涛;宋海燕;申华丽;张丽君;崔杰峰;;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差异糖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盛周;俞明月;谢晶;戴谷;李朝军;;Met与Fas基因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胡德荣;肝癌患者自噬性缺陷表型与预后不良紧密相关[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骥;凝集素富集糖肽联合酶促~(18)O_3标记的定量N-糖蛋白组学方法在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研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坤;Bcl-2/Twist1蛋白互作在缺氧促进肝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陈勇;荜茇酰胺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林镇海;NR1D1通过DUOX2/MCP-1途径募集巨噬细胞促进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及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张春虎;丹皮酚联合氟尿嘧啶抗人不同肝癌细胞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张妤;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肝癌细胞检测和微量肿瘤细胞培养[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周e

本文编号:350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50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