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新型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辅助受体抑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21:40

  本文关键词:新型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辅助受体抑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辅助受体抑制剂 HIV临床分离株 体外抑制


【摘要】:研究背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目前国际研究中已知变异较快的病毒。我国在大规模开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下,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因而有必要研发新型药物,设计可以抑制耐药病毒的药物。目前抗HIV药物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水解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辅助受体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等。大部分的新型药物是基于这些药物的设计对原有化合物进行不断的改进。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不同靶点、不同的设计的药物对不同亚型的HIV抑制活性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于耐药病毒株的抑制能力也各不相同。体外抑制活性的检测是新型抑制剂对HIV抑制作用最直观的评价指标,利用我国HIV主要流行株对药物抑制活性检测可以鉴定抑制活性的广普性,为药物后续开发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通过对HIV-1SF33、HIV-1BAL和HIV-1A17实验室标准株体外抑制活性的检测对新型HIV抑制剂进行初步评价和筛选,研究新型HIV抑制剂对我国HIV主要流行株的体外抑制活性;2.通过体外药物压力实验探讨新型HIV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的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是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设计合成的11种尿嘧啶类化合物编号为W1、W2、W3、W4、W5、W6、W7、W8、W9、 W23及W24;和12种吡啶酮类化合物编号为W12、W13、W14、W15、W16、W25、W26、W27、W40、W41、W42及W43。辅助受体抑制剂是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提供的2种CCR5辅助受体抑制剂XLLN-148-40和XLLN-148-42。分别选用实验室标准病毒株和我国临床分离HIV病毒在体外筛选这些抑制剂的抗病毒活性。实验方法:1.HIV流行株的制备:全血用于检测CD4+T细胞计数,从全血中分离出的血浆用于病毒载量和病毒亚型的检测。剩余PBMCs附集层使用梯度离心法得到PBMCs,与健康人的PBMCs共同培养得到病毒培养上清。病毒培养上清经过再次感染健康人的PBMCs后培养、收集并进行P24抗原检测及滴度测定,用于药物抗HIV体外抑制活性的检测。2.HIV抑制剂体外活性评价:将HIV抑制剂连续梯度稀释后分别与TZM-B1、 PBMC和MT4三种细胞作用,通过活细胞染色检测OD值计算出抑制剂的半数细胞致死浓度(CC50)。同样将HIV抑制剂连续梯度稀释后分别在TZM-B1、 PBMC和MT4三种细胞系上抑制等量且定量的HIV病毒,通过检测细胞发光值或P24抗原含量连同对应的药物浓度计算出该抑制剂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计算CC50/EC50从而得到药物的选择指数sI。3.HIV-1体外诱导耐药:使用药物抑制病毒在MT4细胞上的复制,连续培养14周时间并不断增加药物使用剂量,对最终得到的培养上清进行基因测序,得到发生突变的耐药位点。4.感染性克隆病毒的制备:使用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对质粒进行定点诱变。主要通过PCR法引入点突变,对之前得到的耐药位点在感染性克隆上进行点突变后进行抑制剂抑制活性检测,用于验证耐药突变的产生。研究结果1.11种尿嘧啶化合物对HIV-1SF33毒株的体外抑制活性EC50为0.002uM-2.071uM,选择指数S150在39-38215之间;12种吡啶酮化合物对HIV-1SF33毒株的体外抑制活性EC50为0.003uM-0.103uM,选择指数S150在386-28760之间。经过HIV-1A17耐药标准株的筛选,尿嘧啶化合物W6、W8、W9、W24及吡啶酮化合物W12、W25、W26、W42对其具有抑制活性,体外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0.091uM-2.543uM和0.090uM-2.755uM。选择指数S1分别在48-1080之间和73-1068之间。其中化合物W6对HIV-1SF33毒株的体外抑制活性EC50达到了0.002uM。2.尿嘧啶化合物W6对我国HIV主要流行的CRF07 BC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03uM-0.006uM,对B’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01uM-0.004uM,对CRF01 AE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01uM-0.006uM,选择指数S150分别在12735-40933、18021-76410和22967-76410之间。3.使用化合物W6抑制HIV-1SF33在MT4上的复制。连续培养14周并不断增加化合物使用剂量,最终的培养上清经过基因测序和比对得到耐药突变位点Y188L和V106I。4.通过构建分别含有耐药突变位点Y188L和V106I克隆病毒后在次进行体外抑制活性检测,确认了具有Y188L和V106I突变位点的感染性克隆使化合物W6的抑制活性下降。5.CCR5辅助受体抑制剂XLLN-148-40、XLLN-148-42对HIV-1SF33双嗜性实验室标准株和HIV-1BALCCR5单嗜性标准株及HIV-1A17非核苷类逆转录酶耐药的标准株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0.871uM、14.959um、8.641um、0.006uM、0.059uM和0.078uM,选择指数S150分别为66.8、1148.1、115.7、16949.2、16666.7和35714.3。XLLN-148-40对我国HIV主要流行的CRF07_BC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898uM-12.246uM,对B’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2.368uM-47.052uM,对CRF01_AE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362uM-163.137uM,抑选择指数S150在6.1-5181.3之间,XLLN-148-42对我国HIV主要流行的CRF07_BC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03uM-0.527uM,对B’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002uM-0.602uM,对CRF01_AE亚型抑制活性EC50为0.031uM-0.793uM,选择指数S150在1661-5000000之间。研究结论本研究中的尿嘧啶化合物、吡啶酮化合物以及CCR5辅助受体抑制剂对HIV-1SF33双嗜性实验室标准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化合物W6在尿嘧啶化合物组中抑制活性最强;W42是吡啶酮化合物组中同时对实验室标准株和耐药标准株同时具有极强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W6对我国HIV主要流行株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但在长期使用后仍会出现以Y188L和V1061突变为主的耐药。CCR5辅助受体抑制剂XLLN-148-40、XLLN-148-42对HIV-1SF33双嗜性实验室标准株、HIV-1BALCCR5单嗜性标准株和HIV-1A17耐药标准株以及我国HIV主要流行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XLLN-148-42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化合物XLLN-148-40。
【关键词】: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辅助受体抑制剂 HIV临床分离株 体外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Abstract9-14
  • 英文缩略词表14-15
  • 前言15-22
  • 材料和方法22-41
  • 结果41-55
  • 讨论55-61
  • 总结61-62
  • 参考文献62-67
  • 个人基本情况67-68
  • 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68-69
  • 致谢69-70
  • 发表文章70-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军;;脾切除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伴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宁夏医学杂志;1989年05期

2 Pascal A;陈金华;;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的经济影响的理论问题[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0年02期

3 王莉,曾俊,岳蕤,边海燕,周妮;HIV病毒对手术麻醉科人员的威胁及防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年04期

4 苏慧勇,杨学文,苏健康,周俊,尹光芝,姚正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肺结核34例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4年01期

5 王传铭,李涛洪,潘蓄林,张旭东;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HIV潜力[J];生命的化学;2005年03期

6 薛云;;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预防HIV母乳传播[J];国外医学情报;2006年11期

7 李阳;;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自愿性咨询和检测的需求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2期

8 徐楷;许文博;张明元;柳建发;;HIV及艾滋病防治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8年02期

9 乔瑞娟;张晨华;许丹;石林;李旭;王一理;;感染HIV儿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机的初步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谭健;;婴儿如何将HIV传染给母亲[J];国外医学情报;198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素华;端木宏谨;李拯民;冯惠忠;张福杰;崔为国;余为业;朱林;谭爱军;陈明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的研究(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佑春;;HIV假病毒体系在病毒特性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单平囡;卢志勇;;HIV主动检测在创伤性病人的必要性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昕;梁权;王缦;;HIV-2 gp36重组抗原的制备及其在HIV诊断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晓艳;刘兆梅;王小利;马洪涛;杨怡姝;温瑞兴;;天然产物中HIV三大酶类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克荣;徐克沂;屈文妍;李秀兰;杨翌;;中原地区有偿献血人员HIV家庭内感染状况分析[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盛元;王福祥;;黑龙江省羁押人群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陈亚岗;;HIV的职业暴露与防范[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赵红心;;如何调整抗HIV治疗方案[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柏凌;余秋蓉;李秀梅;张振平;;HIV—1 Tat蛋白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怀岩 王家全;当警察遇上HIV:“无计可施”的尴尬如何解[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记者 刘莉;我国加入国际“迈向HIV治愈计划”[N];科技日报;2012年

3 翻译 李勇;HIV药物或迎“重磅炸弹”时代[N];医药经济报;2013年

4 郑焕斌;23%的南非军人感染HIV[N];科技日报;2004年

5 王迪;HIV药物市场的远大前程[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深检;深圳:HIV升温[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7 郭文;治疗HIV/肝炎合并感染谁主沉浮?[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任河;“基因休眠法”控制HIV扩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抗HIV能力 基因说了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国斌;捕捉HIV侵袭细胞全过程[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慧鑫;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单阳家庭配偶间HIV性传播预防作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金洪涛;HIV多表位重组疫苗的构建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毛魏魏;新型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乳腺癌、抗HIV的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耿文清;外周血DC在控制和传播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申镇维;新型HIV多表位重组疫苗的构建、纯化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琳;酸酐修饰卵清蛋白作为候选杀微生物剂预防HIV性传播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郝彦哲;慢病毒介导siRNA和细胞内抗病毒因子对HIV抑制作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碧云;抗HIV化合物SJP-L-5的结构改造与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徐维四;新型HIV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辅助受体抑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3 臧玉翠;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对HIV侵入和复制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1年

4 李乐涛;海洋天然产物抗HIV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的研究及影响核糖核酸酶H活性的物质与抗HIV药物联合使用体外药效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杨光;HIV专管强戒场所处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王洁;抗HIV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阮元;中国境内406名缅甸吸毒者跨境现状及感染或传播HIV高危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年进兴;中药毛冬青抗HIV活性成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9 杨林;核苷磷酰化偶联壳聚糖的抗HIV高分子前药合成及纳米化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梁君;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方法(LAg-avidity EIA)应用于我国哨点HIV新发感染检测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本文编号:554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554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