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9 13:03

  本文关键词: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年

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郑绍琴  

【摘要】:1研究目的 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希望被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抗癌药。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探索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的机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老药新用开辟一种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2.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体外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宫颈癌Hela细胞的活性。 2.2采用S180小鼠肉瘤细胞株腹腔移植法建立腹水瘤KM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组(5-Fu)、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每组10只,造模24h后,连续14d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生存时间,计算生命延长率。 2.3采用S180鼠肉瘤细胞株皮下移植法建立荷瘤昆明小鼠(KM)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组(5-Fu)、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每组10只,连续10d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的-般情况。末次给药24h后解剖小鼠,称肿瘤、胸腺和脾脏的质量并计算抑瘤率。 2.4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荷瘤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CTX组和联合用药组(ART+CTX),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及正常组(Normal),每组各6只。肿瘤接种24h后连续给药12d,末次给药24h后解剖小鼠,称肿瘤、胸腺和脾脏的质量,计算抑瘤率;用ELISA法技术检测青蒿素对C5,小鼠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 3成果与结论 3.1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及青蒿琥酯对A549和Hela二株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二株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青蒿素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弱。青蒿素类药物对A54972h的IC50分别为:ATS27.97μg/mL、DHA43.90μg/mL;对Hela细胞72h的IC,5o分别为:ART48.10μg/mL、ATS34.60μg/mL、DHA15.94μg/mL。 3.2青蒿素类药物对KM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0mg/kg· d、100mg/kg· d、25mg/kg· d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6.21%、61.25%、54.83%和55.53%、54.55%、48.36%,并呈现浓度越高,抑瘤率越高的趋势。在此试验中,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影响小,说明200mg/kg,100mg/kg和25mg/kg剂量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抑制肉瘤的生长,且对小鼠免疫系统无明显毒性。S180肉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双氢青蒿素200mg/kg、青蒿素200mg/kg和青蒿素100mg/kg剂量给药后的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得到延长,并且不影响小鼠的生存质量。 3.3青蒿素对小鼠Lewis移植性肺癌的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对小鼠Lewis移植性肺癌均有显著的抑瘤作用。青蒿素200mg/kg和10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06%、23.84%,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且ART100mg/kg与阳性药物CTX20mg/kg联用,具有相加的作用(抑瘤率为61.49%,根据金氏公式求得q=0.94)。且ART200mg/kg和ART100mg/kg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清TNF-α及IFN-γ细胞因子水平(P0.01),从而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这为临床使用青蒿素类药物抗癌机理从细胞因子水平上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英,丰平,文朝阳;抗癌中草药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3年02期

2 梁德毅;;让中国青蒿素走向世界——记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际知名疟疾防治专家李国桥[J];广东科技;2007年01期

3 孟运莲;蔡丽华;吴慧芬;张俐娜;;化学修饰的茯苓多糖抗肿瘤效应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4 周振英,吴晓柳,朱月清,沈宗丽,王亚平;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TNF-α和IFN-γ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3年03期

5 庞淑珍;王旭;;山仙颗粒对Lewis肺癌C_(57)BL/6小鼠IFN-γ、TXB_2和6-酮-PGF1α影响的实验研究[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年05期

6 范晓,严小军,杜冠华,石建功;国外海洋药物研究前沿与我国的发展战略[J];中国海洋药物;1999年02期

7 黄雪强,凌昌全,张登海,俞超芹,陈哲,刘岭;去甲斑蝥素诱导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2年01期

8 孙雅洁;王京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年04期

9 邓雨霞;孙新臣;;粉防己碱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4期

10 万成亮;蒋永新;寸英丽;金从国;陈晓群;李佳;;蒿甲醚与顺铂联用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华平;张仲景抵当汤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佳黎;青蒿根的生药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王雷;双氢青蒿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作及其机理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牛高华;青蒿素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锦生;榄香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2期

2 王家晓,荣震,薛庭新;健脾益气中药对晚期肿瘤脾虚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3 夏绍军;中医药与肿瘤的免疫调节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4 张加军;张广业;辛在霞;;自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5 张剑军;刘鲁明;;扶正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正气虚弱的免疫学机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6 章可谓;;益气补血汤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5期

7 王欣;孙庆明;张红霞;;结直肠癌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8 迟桂荣;;杏鲍菇多糖对鸡群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9 车景超;辛宁;丰杰;;白花蛇舌草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10 高蓬明;;冬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雨桐;;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2 熊墨年;唐晓玲;余炅;樊亚昆;;益气清毒法治疗大肠癌的临床观察[A];江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明;李娟;宋树美;周甜;尹俊源;岳国霞;刘宏民;;GP2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新民;党琦;;天佛参口服液(TFS)诱导人喉癌细胞Hep-2凋亡及机理探讨[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冯彬彬;张建海;徐晓玉;陈红;;抗肿瘤中药研究进展[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裴晓华;李桃花;;粉防己碱对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成康民;王谋华;冯翠兰;胡伟青;沈玉梅;;β-榄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8 黄宏思;黄卫彤;韦鹏涯;黄衍强;;黄芪多糖协同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双林;江乃澄;张立飞;;海洋动物的药用研究及应用[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沐新;周小平;姜东莉;杨晓虹;;黄精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恒;中药复方消岩液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宁萍;人ELAC2基因在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异健;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张春敏;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朱丽君;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魏巍;乌头碱降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培民;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曹长姝;中药臭灵丹中HTMF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卫海;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林铭堉;《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四种真菌多糖抗氧化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邹君君;三物白散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黄崇政;水律汤消腹水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华飞;解毒益气方对肺癌放疗期间辩证分型分布走向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萍;半枝莲抗癌成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娜;败酱有效部位PHEB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贾丹丹;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抗肿瘤药效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杨金丽;妇癌灵贴片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徐绍娜;熟地黄多糖抗突变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卢言琪;加味生脉散配合放疗治疗气阴两虚型NSCLC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泽贞,魏丽珍;22种可食性中药材的抗突变和致突变同步快速试验报告[J];癌变.畸变.突变;2000年02期

2 郭炜,赵泽贞,单保恩,魏丽珍,温登瑰;六种中草药抗突变及抗肿瘤活性的实验报告[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2期

3 孙丽霞;任金荣;单保恩;李元振;何兰欣;艾军;;大黄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自然免疫调节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1期

4 杜琰琰,莫自耀;绞股蓝总皂甙致突变和抗诱变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5年03期

5 夏亲华;中药扶正培本、化瘀解毒配合腹腔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1期

6 王家晓,荣震,薛庭新;健脾益气中药对晚期肿瘤脾虚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7 陈坚,陈喆,吕鸣,谢忠杰,凌昌全;去甲斑蝥素-泊洛沙姆407缓释制剂局部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2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郭娟娟,潘祥林,冯长伟,邹俊晖;冬凌草甲素诱导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凋亡、逆转耐药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张居馨,王士贤,张富庚,张玉华;青蒿琥酯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乏氧杀伤和辐射增敏作用初探[J];癌症;2001年12期

10 郑朝旭,詹文华,蔡世荣,何裕隆,林展江;低剂量~(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联合5-FU对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癌症;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郜斌;;浅谈中药的抗肿瘤作用[A];2004年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莹;吴茱萸碱抗肿瘤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敏;活血祛瘀剂选药配伍规律纵横谈[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平;;盲目生产致价格暴跌 我国青蒿产业遭遇危机[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01期

2 胡国栋;;青蒿素:抗疟前线的“中国战士”[J];中学生天地(C版);2008年01期

3 李世辉;潘崚;;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7年04期

4 王晶;张强;迟继明;;桂枝茯苓丸抗肿瘤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7年03期

5 张书勤;薛存宽;何学斌;刘志高;;缬草环烯醚萜酯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药导报;2008年01期

6 杜远东;胡锐;刘继平;;酸枣仁油对小鼠荷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J];现代中医药;2011年01期

7 ;我科研人员:青蒿素有望用于治疗卵巢癌[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8期

8 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年06期

9 孙坤;张爱平;王锐利;李赟;张淑秋;;荧光光谱法研究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与肝微粒体的相互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6期

10 贺志安;马兴科;白素平;;紫菀水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芳;李茂;覃良;周军;樊亦军;;九节龙皂苷体内的抗肿瘤作用[A];2003'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瑱;黄晓玲;左清磊;张志;刘全海;;新化合物DP1056抗肿瘤药效学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珉宇;殷明;;β-榄香烯联合抗肿瘤作用的药效学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纯;蔡华晶;黄秀旺;许建华;;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的体内抗肿瘤作用[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雪;王金玲;潘景芝;陈丽;王琦;;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宇金;季宇彬;何立巍;;甜菜碱的抗肿瘤作用及对S_(180)小鼠机体糖代谢过程的影响[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任欢;邢淑贤;周贵生;王丽荣;田景先;李殿俊;;CIK细胞与LAK细胞对H-22腹水瘤的抑瘤作用[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8 张宇金;何立巍;季宇彬;;甜菜碱的抗肿瘤作用及对S180小鼠机体糖代谢过程的影响[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季宇彬;张宇金;何立巍;;甜菜碱的抗肿瘤作用及对S_(180)小鼠机体糖代谢过程的影响[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宇金;季宇彬;何立巍;;甜菜碱的抗肿瘤作用及对S_(180)小鼠机体糖代谢过程的影响[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昭 刘洋;[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方剑春 冀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崔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吴一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戴绪霖;[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衣晓峰;[N];健康报;2002年

8 梅英;[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季宇彬 姜薇 尚明;[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一文;[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利平;利用疟原虫全基因组数据和分子对接方法预测青蒿素的抗疟靶点[D];复旦大学;2009年

2 翟丹丹;青蒿毛状根中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及其生物合成调控探索[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学武;珍珠梅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4 范云双;绿升麻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任彦荣;糖基化青蒿素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侯盛;抗HER2抗体/Flt3L双功能融合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陈月;紫杉醇/环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闫茂才;齐墩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9 邱玉琴;多烯紫杉醇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10 张庆勇;大肠杆菌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免疫增强活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绍琴;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秀艳;提高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新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董戬;青蒿素体外抑制胆囊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谢光武;重庆产黄连、青蒿的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曲园园;HPLC-ECD色谱法测定青蒿素的研究与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吴文芳;氮、磷、钾对青蒿叶片营养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孙坤;青蒿素类抗疟药与药物代谢酶相互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甜;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生物转化及其时间依赖性药动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秦韬;青蒿素对山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氮素微循环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10 肖娜;青蒿醛脱氢酶基因克隆及青蒿琥酯抗菌增敏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82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