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及Vimentin在乳腺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21 10:08

  本文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及Vimentin在乳腺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 of breast,PTB)(良性、交界性、恶性)及纤维腺瘤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否涉及到上皮间质转化,以及良性分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选取2005-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乳腺分叶状肿瘤石蜡包埋标本67例,选取其中病历资料完整标本共50例,患者术前完善相关辅查:彩超、乳腺钼靶、粗针穿刺,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放疗、化疗等,均一期手术切除,术后病检按照WHO病理核分裂诊断指标分型为:良性、交界性、恶性分叶状肿瘤。同时根据肿瘤体积大小、有无复发、发病年龄另随机选取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包埋标本30例作对照。共分为4组:A组(良性PTB)30例,B组(交界性PTB)12例,C组(恶性PTB)8例,D组(乳腺纤维腺瘤)30例。首先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组织学差异,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根据文献记录的普遍分类标准分别按照细胞着色程度和在高倍显微镜(×400)下随机选取10个视野进行细胞阳性率评分。分别对免疫组织结果进行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的检测,来判断各组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以明确其在细胞内上皮成分和间质成分中表达的高、低,有、无等,记录结果并做半定量分析,分析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及vimentin在不同类型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推断该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是否涉及到上皮间质转化,以及在恶性分叶状肿瘤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结果:(1)HE染色:良性PTB镜下可见组织呈明显的分叶状结构,裂隙结构明显,腺管及间质排列较紊乱,腺体与间质比例失调,不均一,间质过度生长,增生程度大于纤维腺瘤,细胞出现异型性,但异型性不明显,可见较少核分裂象。乳腺纤维腺瘤镜下见增生的纤维间质和腺体上皮成分,间质较疏松,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和粘液样基质,但增生程度较分叶状肿瘤低。恶性PTB镜下见间质呈过生长,核分裂10/10HPE,细胞异型性显著,边缘与周围正常组织浸润界限不清。交界性PTB镜下见间质细胞较为适中分布,增生明显,程度介于良恶性之间,细胞异型中度,核分裂5—9/10HPE;细胞分布较为不一致,无坏死部分,与周围组织界限部分较清,部分不清。(2)免疫组化结果:在良性PTB、交界性PTB、恶性PTB和乳腺纤维腺瘤中均有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四组实验组中:E-cadherin在良性PTB及纤维腺瘤中呈明显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IOD)分别在良性PTB为252413±402,纤维腺瘤为298100±456,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阳性表达明显减少,IOD值在交界性PTB为158950±285,恶性PTB为92157±197,与良性PTB及纤维腺瘤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在良性PTB及纤维腺瘤中棕黄色阳性表达较弱,IOD在良性PTB为78314±308,纤维腺瘤81340±45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阳性表达范围及程度均明显加重,IOD值在交界性PTB为149505±785,在恶性PTB为291557±317,与良性PTB及纤维腺瘤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结果表明E-cadherin和vimentin在不同类别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其二者作为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表明该肿瘤发生过程可能与不同程度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有关联。纤维腺瘤与良性分叶状肿瘤之间该两种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两种肿瘤在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上可能具有相关性。结论:1.在良性、交界性、恶性PTB中E-cadherin表达依次降低,而vimentin表达依次升高,表明分叶状肿瘤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涉及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且在恶性PTB中EMT程度增加。2.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特点与良性PTB极为相似,其两者的发病过程及机制可能具有相关性,即纤维腺瘤有可能是分叶状肿瘤的病因来源之一,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分叶状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波形蛋白 E-钙黏附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英文摘要6-10
  • 前言10-14
  • 材料与方法14-22
  • 结果22-34
  • 讨论34-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0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50-51
  • 致谢51-52
  • 乳腺分叶状肿瘤免疫表型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52-70
  • 参考文献63-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莉,洪淳学,邸春甫;12例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黄炽明;;乳腺分叶状肿瘤13例诊治分析[J];中原医刊;2006年08期

3 邹全庆;梁中骁;杨建荣;黄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探讨(附9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6年03期

4 陈德滇;聂建云;张勇;周绍强;杨庄青;张季;;41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李席如;杨运功;王建东;马冰;晋援朝;李荣;;巨大复发性乳腺分叶状肿瘤的手术治疗1例[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6期

6 马卉;;乳腺分叶状肿瘤1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4年03期

7 郭一川,郭亚莉;乳腺分叶状肿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J];农垦医学;2005年01期

8 陈守菊;刘福川;;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广西医学;2006年02期

9 汪成;包家林;;42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上海医学;2006年02期

10 石秀萍;;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J];河北医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利民;张韵华;夏罕生;张晖;;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利民;张韵华;夏罕生;张晖;;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晋夏;;分叶状肿瘤[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贺静;陈涛;曲建春;白益东;吕建新;;三例乳腺特殊肿瘤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缺失及拷贝数变化[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晨辰;乳腺分叶状肿瘤术前空芯针活检的辅助诊断意义及术后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源;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及Vimentin在乳腺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2 尹航;乳腺分叶状肿瘤71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3 梅玉;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杨荣;乳腺分叶状肿瘤32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2年

5 郝纪文;Ki67、PCNA与乳腺分叶状肿瘤相关性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及Vimentin在乳腺分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83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