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rHSA-ONC促进大鼠肝癌细胞RH-35凋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2:02

  本文关键词:rHSA-ONC促进大鼠肝癌细胞RH-35凋亡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豹蛙抗瘤酶(Onconase,ranpirnase,ONC)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提取于北极豹蛙的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它有很强的杀伤力,在体内外的许多肿瘤试验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是第一个进入抗肿瘤临床试验的核糖核酸酶。目前,临床试验中所用的ONC均取自蛙卵和早期胚胎,其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和获取困难等问题,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室利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高表达特性,根据ONC(AF332139.1)及HSA(NM_000477.5)的基因序列,通过密码子优化及GC含量调整等方法设计并优化rONC及其融合蛋白rHSA-ONC的基因序列,并在融合蛋白间插入不同长度的以Gly4Ser1为模板进行重复的连接肽,得到了高表达的融合蛋白,简称rHSA-M(0,1,2,3)-ONC。为了研究本实验室纯化的rONC和rHSA-M(0,1,2,3)-ONC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rONC和rHSA-M(0,1,2,3)-ONC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肝癌细胞RH-35,通过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检测不同处理组RH-35细胞的增殖率;Hoechst染色法检测不同处理组RH-35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和凋亡率;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BCL-2、BAX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的情况。结果发现rONC和rHSA-M(0,1,2,3)-ONC作用于RH-35细胞后,细胞抑制率与药物处理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P0.05),rONC组细胞抑制率最高,rHSA-M0-ONC组的细胞抑制率最低;rONC组使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较rHSA-M(0,1,2,3)-ONC组多,rONC组细胞凋亡率较rHSA-M(0,1,2,3)-ONC组明显增加,rHSA-M0-ONC组的细胞凋亡率最低;rONC组和rHSA-M(0,1,2,3)-ONC组均能使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rONC组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较rHSA-M(0,1,2,3)-ONC组高。综上所述,rONC和rHSA-M(0,1,2,3)-ONC均能抑制RH-35细胞的增殖并且促进其凋亡,但对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凋亡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中rONC的活性最强,rHSA-M(0,1,2,3)-ONC的活性与连接肽长度有关,随着连接肽长度增加,融合蛋白对RH-3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rONC和rHSA-M(0,1,2,3)-ONC可通过上调BAX表达和下调BCL-2表达,从而促进大鼠肝癌细胞RH-35凋亡,抑制增殖,其凋亡机制可能与BCL-2、BAX表达变化相关。
【关键词】:豹蛙抗瘤酶 融合蛋白 大鼠肝癌细胞RH-35 增殖抑制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词表11-13
  • 1 文献综述13-33
  • 1.1 核糖核酸酶概述13-14
  • 1.2 几种常见的核糖核酸酶14-20
  • 1.2.1 牛胰腺核糖核酸酶A(RNase A)14-15
  • 1.2.2 牛蛙核糖核酸酶(RC-RNase)15
  • 1.2.3 牛精核糖核酸酶(BS-RNase)15-16
  • 1.2.4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16-17
  • 1.2.5 两栖酶( Amphinase)17-18
  • 1.2.6 豹蛙抗瘤酶(P30,onconase,ONC)18-20
  • 1.3 豹蛙抗瘤酶(ONC)的研究现状20-25
  • 1.3.1 ONC的作用机理20-22
  • 1.3.2 ONC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作用、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22-23
  • 1.3.3 ONC与细胞凋亡23
  • 1.3.4 rONC的临床应用23-24
  • 1.3.5 ONC的前景展望24-25
  • 1.4 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研究25-27
  • 1.4.1 HSA的结构25
  • 1.4.2 HSA的理化性质25-27
  • 1.4.3 HSA的应用27
  • 1.5 融合蛋白的特点及应用27-30
  • 1.5.1 融合蛋白的概念27
  • 1.5.2 融合蛋白的特点27-28
  • 1.5.3 融合蛋白的应用28-30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30-33
  • 1.6.1 研究目的30
  • 1.6.2 研究意义30
  • 1.6.3 研究内容30-33
  • 2 材料与方法33-43
  • 2.1 主要耗材及仪器33-34
  •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34-37
  • 2.3 rONC及其融合蛋白的获得37-38
  • 2.3.1 rONC及其融合蛋白的构建与表达37-38
  • 2.3.2 rONC及其融合蛋白的层析38
  • 2.4 大鼠肝癌细胞RH-35 的培养38
  • 2.5 细胞活性检测: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38-39
  • 2.6 细胞生长状态观察: 普通光学显微镜39
  • 2.7 细胞凋亡检测:Hoechst33258染色法39
  • 2.8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39-40
  • 2.9 细胞周期检测: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40
  • 2.10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40-41
  • 2.11 SDS-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41
  • 2.1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41-42
  • 2.1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划痕实验法42
  • 2.14 统计学分析42-43
  • 3 结果43-51
  • 3.1 rONC及rHSA-M_(0,1,2,3)-ONC对RH-35 细胞活性的影响43-44
  • 3.2 rONC和rHSA-M_(0,1,2,3)-ONC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44-45
  • 3.3 Hoechst33258染 色和Annexin V-FITC/PI双 染法流式检测rONC及rHSA-M_(0,1,2,3)-ON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5-46
  • 3.4 流式检测rONC及rHSA-M_(0,1,2,3)-ONC融合蛋白对细胞周期的影响46-47
  • 3.5 rONC及rHSA-M_(0,1,2,3)-ONC融合蛋白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47-48
  • 3.6 rONC及其rHSA-M_(0,1,2,3)-ONC融合蛋白对RH-35 细胞迁移的影响48-51
  • 4 讨论51-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69-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左长京,郝西彦,王敏杰,陈炜;大鼠种植型肝癌外周血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年04期

2 赵玖,赵清正,张春燕,侯充,王萍,于树玉;大鼠肝癌组织中α_2-巨球蛋白等几种分泌型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简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2年05期

3 赵丽军,印木泉,徐冠雄,方君成,旷双远,,励雁峰;酚类化合物抑制大鼠肝癌启动机理的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5年01期

4 宋卫生,毛华,徐明符;中华麦饭石对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1997年03期

5 白咸勇,贾秀红,成令忠,顾云娣,钟翠平,朱继红;干扰素和卡介苗对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6 王锦波,何振平;移植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9年02期

7 王昌俊,刘友章,许鑫梅,李建军,张茂林,邓力;中药960合剂抗大鼠肝癌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年08期

8 赵卫东,管生,彭卫军,周康荣,唐峰,毛建,曹光;新型1.5T MR对大鼠诱发肝癌进行~1H-MRS扫描可行性的初步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4年04期

9 施公胜,郝传铮,黄丹,顾美珍;联合中药治法抑制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5年04期

10 郭晏同,冷希圣,赵景明,蔺锡侯,李涛,朱继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对诱导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许戈良;荚卫东;马金良;李建生;葛勇胜;余继海;;雷帕霉素抑制大鼠肝癌的生长及转移[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娟;胡宗海;王超;冷言冰;蔡亚青;李林;;大鼠肝癌促进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基因HCC-X mRNA表达谱差异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欧超;曹骥;杨春;李瑗;唐艳萍;李黄羿;苏建家;黄天壬;;金花茶抑制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机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T3建中;丁延yD;;偶氮染料姌v|肝癌及注射甲r老偎卮笫蟮母卧策鴠a

本文编号:415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15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