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16 19:14

  本文关键词: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放射性皮肤损伤 壳聚糖纳米粒 VEGF 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摘要】:目的:制备载有血管生长因子的壳聚糖纳米粒并探讨其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大鼠臀部接受45Gy X射线照射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辐射区的大体改变和微循环状态随时间的变化。(2)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分别局部皮下注射应用于放射性皮肤损伤大鼠模型,对比大鼠模型的大体观、微血管计数及一步法TUNEL凋亡染色,筛选出治疗效果最优的血管生长因子。(3)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TPP)、壳聚糖(chitosan,CS)与筛选出的血管生长因子结合,离子交联法制备成纳米粒,检测其理化性质,探讨其体外释放规律。(4)将配制成的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干燥重悬后,局部皮下注射入大鼠辐射部位,对比等量血管生长因子连续注射及一次性注射的给药方式,观察电离辐射区皮肤变化,初步评价其对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发展及愈合的影响。(5)通过对比各组微循环状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含量与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程度,进一步探讨其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血管生长因子定性定量验证。结果:(1)大鼠经45Gy X射线照射后,2周脱毛,4周皮肤形成溃疡,两个月溃疡创面逐渐愈合,随时间变化微循环障碍逐渐加重。(2)辐照后两周,VEGF组辐照区未见明显变化,而bFGF组和HGF组部分脱毛,VEGF组可见较多微血管且较少的凋亡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的载VEGF165壳聚糖纳米粒粒径400nm左右,Zeta电位25.3V,包封率85%左右,体外可平稳释放30天,释放率达90%。(4)VEGF165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注射应用于体内后,其脱毛、溃疡形成所需的天数与以连续注射的方式相当,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多于对照组及一次性注射的用药方式(P0.01),创面愈合所需天数较其他三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EGF165以纳米颗粒及连续注射的方式应用后两周开始,微血管计数和vWF含量多于对照组和一次性单纯注射VEGF16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表达程度弱于对照组和一次性单纯注射VEGF165组。经验证,VEGF165以纳米颗粒及连续注射的方式应用后,组织内VEGF165的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一次性单纯注射VEGF165组。结论:(1)当X射线放射剂量为45Gy时,大鼠可形成明显的皮肤损伤创面,微血管损伤与微血栓形成随时间程度逐渐加深,具有长期性、持久性、潜在性和进行性作用的特征。(2)VEGF165能够有效地延缓大鼠模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3)离子交联法制备的载VEGF165壳聚糖纳米粒,不仅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而且理化性质稳定,体外释放平稳,并且在大鼠模型体内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实现了VEGF165的可持续作用。(4)载VEGF165壳聚糖纳米粒可能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防止血栓形成,延缓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并且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
【关键词】:放射性皮肤损伤 壳聚糖纳米粒 VEGF 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5;R75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参考文献11-13
  • 第一部分 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理化性质的研究13-30
  • 1 材料与方法13-19
  • 2 结果19-25
  • 3 讨论25-27
  • 4 结论27
  • 参考文献27-30
  • 第二部分 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内应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30-48
  • 1 材料与方法30-35
  • 2 结果35-43
  • 3 讨论43-45
  • 4 结论45
  • 参考文献45-48
  • 全文总结48-49
  • 综述49-60
  • 参考文献53-60
  • 缩略词表60-61
  •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61-62
  • 致谢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清;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J];中国职业医学;2000年01期

2 祝爱峰,闫向远,吴希诗,任军华;72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体会[J];肿瘤防治杂志;2000年06期

3 刘建额,刘扬,王景浦,彭延杰,朱军;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1年02期

4 王展海,史广;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3年03期

5 李树玲,马守翠,崔维英,邵利霞,刘岩;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11期

6 杨晓虹;杨小玉;于保东;纪辉;;郁海香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年01期

7 程媛;;依济复用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10期

8 李晓梅;谢燕萍;谌永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药物防护现状[J];肿瘤药学;2012年05期

9 杨志祥;;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文献综述)[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9年01期

10 马武祥;可疑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调查[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斌;郭振荣;陈文元;朱兆明;;放射性皮肤损伤70例治疗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吴美华;林梅榕;;富林密凝胶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与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赵全娣;;奥克喷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曾红;;比亚芬联合金因肽防治乳癌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吴宏;李燕;;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硝酸银软膏联合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孙静宜;董燃;朱晓华;;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修复放射性皮肤损伤[A];第七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宗志凤;郑庆华;傅丹;;碘伏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尹永信;邵秋菊;吴淑娟;梁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转归分析[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纪辉;杨晓虹;杨小玉;李怀林;金顺子;王兆华;;郁海香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溃疡、纤维化、癌变等疗效观察[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林小萍;何报宁;陈新;霍伟棠;朱海生;陈松;;复方二黄油中药制剂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观察[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乔红丽;“二黄煎”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王帅;载血管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6年

3 高琛茂;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云;DMSO在预防和治疗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5 杨杨;黑绛丹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谷庆;HIV-TAT PTD结构域介导的SOD_1转导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0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50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