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2:4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却时沉时浮。从神的统治、皇权的束缚、等级制的压抑,到物的奴役,时至21世纪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确立为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这样,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一致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考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详细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深入挖掘了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提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全文主要部分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1章“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 容 提 要
Abstract
导论 以人为本研究的清理总结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学术创新
第1章 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一、彰显主体地位的需要
        (一) 人类历史的主体性日益凸现
        (二) 当下中国对人的呼唤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二) 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
        (三) 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反思改革与发展代价的重要结论
        (一) 环境恶化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破坏
        (二) 人被物化导致无法真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三) 某些社会不公正引起贫富差距拉大
        (四) 贪欲膨胀产生极端利己主义
    四、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
        (一)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
        (二) 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三)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2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形式
        (一) “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本思想
        (二) “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三) “万物之最灵也”的人为贵思想
    二、近代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二)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三)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意义上的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四) 费尔巴哈哲学: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近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一) 科技理性对人文精神的背离
        (二) 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完整性的破坏
        (三) 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的压抑
    四、中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总结
        (一) 我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第3章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 研究视角的转换:“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
        (二) 研究结论不同:唯物主义历史观超越人道主义历史观
    二、以人为本中的“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
        (一) 人的存在形态:类、群体和个体意义上的人
        (二) 人的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
    三、以人为本中的“本”:主体、尺度和目的层面的统一
        (一) 人的解放理论: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既是主体又是目的
第4章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揭示以人为本内涵的方法论
        (一) 从人的关系存在来考察以人为本
        (二) 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来考察以人为本
        (三) 从提出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来考察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三) 人和人的关系上:尊重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和精英阶层的创造个性
        (四) 人和组织的关系上:注重人的解放开发和保证人们各得其所
    三、厘清当前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种模糊认识
        (一)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二)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三)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
        (四)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第5章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价值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 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缺失
        (三)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回归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启蒙
        (一) 封建专制社会:“吃人”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立人”
        (三) 新中国的建立:政治上“解放人”
        (四) “文革”十年:“漠视人”
        (五) 改革开放:“解放人和开发人”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共同价值观
        (一) 动员参与期:各尽其能,社会充满活力
        (二) 表达诉求期:尊重各个阶层、群体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
        (三) 整合和凝聚期: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面利益关系
    四、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理念
        (一) 经济上:发展人本经济
        (二) 政治上:坚持执政为民
        (三) 文化上:塑造新型人格
        (四) 社会建设上:构建和谐社会
第6章 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思想宣传
        (一) 宣传以人为本应避免的思想误区
        (二) 贯彻以人为本应破除的思想障碍
    二、转变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
        (一) 发展观:从以物为本逐步走向以人为本
        (二) 社会运作体制:从控制人走向解放人
        (三)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四) 发展方式:从非平衡发展走向协调发展
        (五) 发展动力:从过分依赖外资转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三、推进体制创新
        (一) 确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 确立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
        (三)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
        (四) 确立加强流动和交往的社会管理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探析[J]. 郭晓君,赵建辉.  哲学研究. 2005(12)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 袁贵仁.  哲学研究. 2005(11)
[3]“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回归和创新[J]. 柳民.  河北学刊. 2005(06)
[4]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论唯物史观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分歧[J]. 李春生.  湖北社会科学. 2005(09)
[5]“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 杨谦.  教学与研究. 2005(06)
[6]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J]. 胡延风,姚黎君.  长白学刊. 2005(03)
[7]社会主义:科学规律与“以人为本”的结合[J]. 王锐生.  哲学研究. 2005(05)
[8]“以人为本”的逻辑分析[J]. 孙显元.  理论建设. 2005(02)
[9]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 李海洋.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04)
[10]论坚持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J]. 赵海月.  理论前沿. 2005(08)



本文编号:3651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51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