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22-07-20 14:48
  马克思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构建了一个包含着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他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一本最好的思维创新教科书。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角度研究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首先探讨了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现实条件与理论背景,考察了模式概念,初步研究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线索、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笔者也发现马克思哲学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创新体系。然后,笔者开始分析各种具体的理论创新模式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体现。本文总结的理论创新模式有:线性理论创新模式、漏斗形理论创新模式以及网状结构理论创新模式。对各个理论创新模式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马克思理论创新过程中这些模式的体现。最后,本文还对各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了初步的梳理。通过本主题的研究,笔者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观点,也看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力量。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文研究对象
    二、研究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意义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与理论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线索
        一、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人”
        二、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终极使命
        三、马克思哲学最终落脚点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最终原因
        二、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创新是扬弃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需要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主体条件
        二、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客观条件
    第四节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一、马克思哲学理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体系
        二、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活力来自历史的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
第二章 线性理论创新模式
    第一节 线性理论创新模式概述
        一、什么是线性?
        二、线性理论创新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线性理论创新模式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一、马克思探索革命道路:青年黑格尔派时期
        二、马克思探索革命道路:暴力革命时期
        三、马克思探索革命道路:思考多种革命手段的时期
第三章 漏斗形理论创新模式
    第一节 漏斗形理论创新模式概述
        一、什么是漏斗理论创新模式?
        二、漏斗形理论创新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漏斗形理论创新模式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筛选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筛选
        三、马克思创建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思想中合理内核的结合
第四章 网状结构理论创新模式
    第一节 网状理论创新模式的概述
        一、什么叫网状理论创新模式?
        二、网状理论创新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网状结构理论创新模式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一、自然观、唯物史观、思维观、唯物辩证法的创建
        二、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的创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脉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 苗泉竹.  湖北社会科学. 2005(08)
[2]重新辨析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意——评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J]. 张盾.  哲学研究. 2005(06)
[3]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J]. 王金福.  哲学研究. 2005(03)
[4]马克思的人道观:一种现实的人文关怀[J]. 舒江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05(02)
[5]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J]. 霍桂桓.  哲学研究. 2005(01)
[6]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清算[J]. 王金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7]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 古小明.  江淮论坛. 2004(04)
[8]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人文关怀维度与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J]. 周桂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J]. 杨楹.  哲学研究. 2003(08)
[10]论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和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兼论对马克思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 陆剑杰.  天津社会科学. 2003(03)



本文编号:3664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64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