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 ——作为语言学的认识论

发布时间:2022-10-05 16:42
  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是一种反思与奠基的努力,力图置身于语言与社会的地基上,探求语言的道理与社会的必然性,为思想的客观性奠定基础,以求认识和理解“人之为人”的原理。 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是借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方法。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学才能穿越思想的牢笼,实现更为深层的认识论反思,发现就思想自身所不能有的客观性?近代哲学发现了思想与世界的对立,但他们力图通过纯粹思维把握实在。但这种努力失败了,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的划分,使思想只能在自我意识的平面上构成关于现象界的知识,不能实现更高的真理。而知识的客观性只是一种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构成的主观的有效性,而物自体所暗示的更高的真理,则使科学与人文分裂了,人的世界被非理性所统治。马克思进一步摧毁了思想的主体间的有效性,揭示了思想的意识形态本性,即思想对现实的想像关系。“倒立成像”和“想像”否定了思想对现实的表象式的反映论的关联,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方式使思想成为不透明的。思想想像现实的意识形态幻觉是由社会平面必然造成的,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幻觉抓住那只“看不见的手”,但思想对现实的直接描述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如何借助幻觉发现真相呢,...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
    1.1 语言、思想与世界
        1.1.1 语言的起源
        1.1.2 情感性语言
        1.1.3 命题性语言
        1.1.4 语言的世界观
    1.2 语言与言语
        1.2.1 语言学的“理论对象”
        1.2.2 语言的社会性与言语的个人性
        1.2.3 语言的后天性与先验性
        1.2.4 听话与说话
    1.3 能指与所指
        1.3.1 能指的切分:自然凭借拼音规律超越自身
        1.3.2 所指与所指物:符号的非意指性
        1.3.3 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关系
        1.3.4 能指与所指的后天必然性:符号的系统性
    1.4 形式与实质
        1.4.1 语言的形式原则
        1.4.2 思想的实体性与语言的形式性
        1.4.3 对先验逻辑的形式反思
第2章 对历史主义的形式反思
    2.1 对实践概念的形式反思
        2.1.1 目的与必然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2.1.2 能指所指关系的实践逻辑
    2.2 对文化概念的形式反思
        2.2.1 内省与表达
        2.2.2 自然与文化的能指所指关系
    2.3 对“历史”概念的形式反思
        2.3.1 “历史”的客观性
        2.3.2 折断的“时间”之矢
第3章 社会学、语言学和认识论的统一
    3.1 社会学与语言学
        3.1.1 作为语符学的普通社会学
        3.1.2 作为社会学的普通语言学
    3.2 认识论与社会学
        3.2.1 作为社会学的认识论:意识形态理论
        3.2.2 作为认识论的社会学
    3.3 作为认识论的语言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J].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10(05)
[2]“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3]列维-斯特劳斯对中国社会科学启示之我见[J]. 李幼蒸.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2)
[4]他在顶峰,在最高处独自享受着孤独——写在伟大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逝世之际[J]. 尚杰.  世界哲学. 2010(01)
[5]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J].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2009(05)
[6]“世界3”与文化的前提批判[J]. 孙正聿.  学习与探索. 2009(05)
[7]中国符号学与西方符号学的理论互动[J]. 李幼蒸.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3)
[8]真理标准问题的再思考[J]. 王南湜.  哲学研究. 2008(09)
[9]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J].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2)
[10]顾颉刚史学与历史符号学——兼论中国古史学的理论发展问题[J]. 李幼蒸.  文史哲. 2007(03)



本文编号:3686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86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