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 ——以《内七篇》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08 01:26
  现代性的种种负面效果引起了西方哲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被视为这些恶果在哲学上的祸首。克服现代性,在哲学上就几乎等于意味着克服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于是,“身体”在当代成了学术的一个“焦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身体学已成为西方学界的显学,并对中文学术圈产生了强劲的影响。庄子身体观以其深邃的身心一如的思想内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为克服身心二元论提供了鲜活的思维范式和思想源泉,从而具有普世意义和价值。 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同,庄子的思维属于身体思维。传统认识论的理性思维把身体对象化,把本来丰富的、有深度的身体行为表象为平面的、透明的意识。身体思维与之不同,它是透过身体来思想,是身体本身而不是意识在思想。身体思维形成的是人类的基本信念,相对于清晰的意识来说,它具有源始的确定性。也就是说,身体思维形成的基本信念,无须数理逻辑式的理性思维的证明,它具有不言自明性。庄子的思维便是这种身体思维,它笼罩了庄子的身体观乃至其整个思想。我们了解了庄子的身体思维,就等于把握了庄子思想的神经中枢。庄子的许多为学术界认为难解的话语,如“莫若以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濠上之辩...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观研究
    二、中国身体观研究概述
    三、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及研究思想与方法
第一章 身体思维
    第一节 "身体"的涵义
        一、先秦诸子身体的内涵
        二、庄子的身体内涵
    第二节 "莫若以明"——身体思维的源始性和确定性
        一、身体思维与认识论思维
        二、莫若以明——身体思维的原始性和确定性
    第三节 身体思维的情境性和超越性
        一、身体思维的情境性
        二、身体思维的超越性
第二章 即身即道的身体本体论
    第一节 以道为体的身体本体论
        一、道与德
        二、真人:道成之身
    第二节 吾丧我:体道的途径
        一、吾丧我
        二、撄宁
        三、坐忘
第三章 贯通自然社会于一体的德身观
    第一节 全德养身的自然身体观
        一、德与形
        二、德与心
        三、身与情
    第二节 全德保身的社会身体观
        一、对社会道德礼仪规范的超越
        二、有德无患
第四章 真人的自由逍遥之境
    第一节 身体的逍遥之境
        一、身体的自由
        二、道与技——身心一如的自由之境
    第二节 真人——自由逍遥的身体
        一、真人与逍遥
        二、气化、物化与自由
第五章 庄子身体观对《淮南子》的影响
    第一节 《淮南子》的身体本体论
        一、真人的身体——身体本体论
        二、全身——体道之途径和状态
    第二节 游——身体的自由之境
        一、真人——"游"的身体主体
        二、身体的自由之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梅洛-庞蒂:具身意识的身体[J]. 燕燕.  世界哲学. 2010(04)
[2]《庄子》游的过程与审美境界[J]. 高恒忠.  求索. 2010(05)
[3]中医和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以梦为中心[J]. 潘大为.  现代哲学. 2010(03)
[4]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初探[J]. 刘胜利.  哲学研究. 2010(05)
[5]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论梅洛-庞蒂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主体性”概念[J]. 季晓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6]心身关系问题探析[J]. 刘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养生主》的哲学阐释(下)[J]. 王富仁.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5)
[8]《庄子》内篇的心学(下)——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J]. 陈鼓应.  哲学研究. 2009(03)
[9]《庄子》内篇的心学(上)——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J]. 陈鼓应.  哲学研究. 2009(02)
[10]《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 许抗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本文编号:3713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13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