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

发布时间:2023-04-01 01:52
  “内圣外王”是一个交叉于伦理学、政治学与法学之间的古老命题。其虽出自《庄子·天下篇》,却是儒家思想的集中概括,由孔子首创而中经孟子的发展,至荀子时得以确立。在孔孟荀的言论中虽没有这一概念的直接表述,但他们的思想却暗含着这一精神,且已经构架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内圣”即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内在地提高自己,以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外王”是将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推而广之,外在地成就事业,使王者之道泽及百姓。“内圣”与“外王”之间,前者为本,后者为末,本末一贯。在先秦儒家的理论中“内圣外王”之道不只是一个平面的表述,其向内追溯至人性的善恶以寻求理论的依据,向外拓展至“德主刑辅”的执政策略作为理论的延伸,并选择了拥有至高无上之地位和无所限制之权力的君主作为实现其理想的主体,这一设计看起来似乎无可挑剔。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告诉我们,这一理想化的设计不但从未实现,道德与法律反而成为统治者实行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其中的内因何在?在我们推翻君主专制而致力于建设宪政民主制度的今天,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又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教训与借鉴?幽暗意识作为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的基石,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新的...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圣外王——交叉于伦理学、政治学与法学之间的古老命题
    1.2 宪政民主——引发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思索的现代追求
    1.3 幽暗意识——解析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全新视角
2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概述
    2.1 "内圣外王"的词源及其在儒者中的使用
        2.1.1 "内圣外王"的词源
        2.1.2 "内圣外王"在儒者中的使用
    2.2 先秦儒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阐释
        2.2.1 孔子:修己以安人
        2.2.2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2.2.3 荀子:尽伦、尽制
3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
    3.1 人性善恶——"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依据
        3.1.1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3.1.2 孟子: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3.1.3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3.2 德主刑辅——"内圣外王"之道的外在延伸
        3.2.1 孔子:为政以德
        3.2.2 孟子:以德行仁者王
        3.2.3 荀子: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4 从幽暗意识看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困境
    4.1 幽暗意识与西方民主宪政民主制度
        4.1.1 基督教中的幽暗意识
        4.1.2 幽暗意识对西方宪政民主政治进程的推动作用
    4.2 先秦儒家"内圣"之道中的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
    4.3 先秦儒家"外王"之道中道德的无力与法律的缺失
5 结语: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76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76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