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追寻士人精神 ————儒家士人传统的奠立及其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23-05-31 22:56
  儒学自创立之初,就蕴含着崇高的人文精神与富有德性光辉的社会政治理想,其理论遵从着天道与人性相合一的逻辑,在体悟天道的同时,要求个人不断修养自身的道德人格,并且希望将这种个人修养以推己及人的方式传播到整个社会,对外能够做到与人为善,以实现社会的“至善”理想,可以说,儒家学说充满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是一种具有温度的道德政治学说。而信仰儒家学说的士人,更是秉持着“仁”道的价值核心,积极入世投身于实践来体悟与践行儒学之真精神,旨在实现个人的德性品格的塑造与最广泛程度的社会教化。在封建王权主义的政治背景下,儒家士人以出仕为官与治学教授两种途径,探索其价值理念与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儒家士人逐渐在从政领域形成了乐政修德、执政为民、穷达以时的仕与隐的传统;在为学领域形成了以学致道、好学力行、修己与教化并重的传统。仕与学的兼行,是儒家士人精神内涵的外在体现,也是他们知行合一的基本方法与途径。然而置身于封建王权政治背景下的社会,在谋求儒学的价值理念与政治权力协调合作的过程中,想要能够实践其学说的理想,儒家士人不得不改铸儒学理论以做出妥协,而这恰恰使得先秦儒家奠立的学说内涵发生了异化,手段大有混淆成为目的的...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士文化的形成与儒家士人面貌
    一、士阶层的兴起
    二、士人及其分类
    三、儒士面貌及百家非儒
第二章 儒家士人传统奠立的理论渊源
    一、渊源之一:士人志道
        (一)孔子对“士”的定义
        (二)志道的两面: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言行
        (三)士人志道的方法论:中庸原则
    二、渊源之二:儒士的社会政治理想
        (一)圣王崇拜:言必称尧舜
        (二)实现治世的核心:礼乐传统
第三章 政与学:儒家士人传统的两个纬度
    一、儒士从政传统:衡于仕与隐之间的从道不从君、用行舍藏
        (一)儒士从政理念:行道于政,君臣同职
        (二)儒士从政的两种境遇:道与势的合力与分力
        (三)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儒学与儒士的退却
    二、为学传统:修德正己、学文弘道
        (一)儒士为学之道:明德亲民、德主文辅、乐学力行
        (二)儒士为学之用:修己与教化
        (三)儒士为学精神:孔颜好学与孔颜之乐
第四章 追寻儒家士人精神
    一、得失之间:政治实践之失与文化塑造之得
        (一)儒学在政治上的失败之处
        (二)儒家长存的秘密:士人传统的铸就
    二、追寻士人精神:儒士传统的重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26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26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1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