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工智能之伤:人的存在与意义缺失难题——马克思实践哲学批判向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8-29 19:31
  人工智能的诞生证明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变化本身的真理性。然而,当"共感式参与"缺失的技术负面直击内心深层情感,人在沉浸于技术欣喜之余却无法把握与人工智能的相处模式,并全然陷入"人类越强大,社会越趋非人化"的怪圈。技术在确立人的生存本质的同时又遭遇使人的存在意义缺失难题,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彰显物质自由与遮蔽情感原欲的矛盾中。马克思的辩证实践思想为人工智能难题的开解提供启示。实践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生存论意义上的劳动与确立人类本质的实践并不具有同一性,合理把握实践的张力才能弥合人的存在与意义缺失的裂缝,坚持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本原则是技术合理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人工智能彰显实践之物质自由
二、人工智能遮蔽实践之情感原欲
    1.人工智能驱使实践本欲要素遗忘
    2.人工智能诱发“人陷入犬儒主义”问题
    3.人工智能阻碍感性个人满足生命需要的实现
三、人工智能回归技术应用之人本旨趣
    1.回溯“自由理性确立人存在”的技术发展主旨
    2.重视“经验结构人的需要的满足”在构建人的主体性中的作用
    3.重思现代性发展的人本之维



本文编号:3844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4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