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行》中的君子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8-29 21:27
  《儒行》是古代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献(1),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儒者的行为特征、道德品性和人格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君子观。当然,“儒者”与“君子”不能简单等同,但在先秦儒家那里,二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或者说儒者和君子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孔子曾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说,君子是儒者追求的人格理想。尽管在《儒行》中,“君子”仅在开篇处出现一次(2),但表明作者笔下的儒者特指君子儒。从这个意义上说,《礼记·儒行》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古代儒家集中阐释君子观的文献,故通过《儒行》篇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呈现儒家的君子观。君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儒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君子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内涵到外延嬗变的过程,在“五经”以及《论语》《孟子》《荀子》等子书中,“君子”的概念并没有被清晰的界定,这也使得儒家的君子观显得支离和琐碎。那么儒家关于“君子”一词的内涵和君子观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尝试以《儒行》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君子思想与《儒行》中的儒者德行,探析《儒行》中的君子观;结合《诗经》《周易》《...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诠释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礼记·儒行》中的“儒”与“儒者”
    第一节 《礼记·儒行》的成书年代与背景
        一、关于《儒行》成篇年代推断
        二、关于《儒行》作者的考究
    第二节 “儒”之溯源与内涵
        一、儒:有术之士
        二、儒:朝廷官守
        三、儒:乱世勇者
        四、儒:殷周遗民
    第三节 《礼记·儒行》的学术地位与历史影响
        一、 《儒行》的学术地位
        二、 《儒行》的历史影响
第三章 《礼记·儒行》中的儒者德行
    第一节 儒者的特征与类型
        一、儒者的特征
        二、儒者的类型
    第二节 《儒行》中的儒者德行
        一、个人层面:德才兼具之儒者
        二、社会层面:容人有仁之儒者
        三、政治层面:刚正怀民之儒者
第四章 儒者的人格理想及其在《儒行》中的呈现
    第一节 “君子”的溯源及词意演变
        一、 “君子”一词的原意
        二、 “君子”词意的演变
    第二节 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在《儒行》中的体现
        一、君子:仁者不忧
        二、君子:知者不惑
        三、君子:勇者不惧
        四、孔子之君子观在《儒行》中的体现:“仁”且“礼”的君子
    第三节 孟子的君子观及其在《儒行》中的体现
        一、君子可达圣人
        二、君子应有大丈夫气概
        三、君子应有浩然之气
        四、孟子之君子观在《儒行》中的体现:浩然之气的刚毅之士
    第四节 荀子的君子观及其在《儒行》中的体现
        一、君子“礼法”合一
        二、君子以义取利
        三、荀子之君子观在《儒行》中的体现:“抱义而处”“本方立义”的君子儒
    第五节 《儒行》对君子人格的建构
        一、尊让之德:温良、敬慎、宽裕、孙接
        二、担当之行:忧思、自立、刚毅、特立独行、举贤援能
第五章 《儒行》之“君子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当代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格危机
        一、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二、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格危机
    第二节 《儒行》与当代君子人格的建构
        一、以儒者的“八仁”之德陶冶和培育国民的内在品行
        二、以儒者的仪容仪态影响和示范国民的视听言动
        三、以儒者的君子人格涵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民族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4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4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