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民族文化知识问答_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_民族宗教工作基础知识与政策

发布时间:2016-06-19 16:30

  本文关键词:民族宗教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民族宗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认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知识,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杂散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他们是我市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辖区内五大宗教俱全,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市基层统战干部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民族宗教的政策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对民族宗教政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给工作带来一些难度。为此我们搜集整理了新时期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以便学习参考。全市各级统战系统干部和民族宗教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对民族宗教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认真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1、民族和民族问题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民族的四个特征,既是区分民族与民族的标志,又是把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加以区分的界限。民族既不同于民族部落,也不同于种族,它属于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民族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制度下,民族不平等和不团结的问题,就是要消灭民族压迫及其产生的根源——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而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已经废除,民族间政治上的不平等、民族压迫、民族仇视和民族冲突一般说来已不存在了,但民族之间的差别还存在,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上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存在,这种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所以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就是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3、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

    性质:新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目标。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自治形式的种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而后慎重决定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目前,全国共建立有156个自治地方,具体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包括3个自治旗),大体分为三个类型:一种是以一个占绝对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等;一种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一些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如内蒙古自治区等;一种是由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有些少数民族可因聚居地区的不同,建立几个自治地方。如回族,既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又有昌吉回族自治州,还有大厂回族自治县等。此外,作为自治形式的一种补充,我国还有1272个民族乡,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物、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它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权形式,我市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即是其中之一。

5、关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称谓,主要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如贵族、王公、土司、头人、山官、王子等;少数民族宗教界中的佛爷、活佛、喇嘛、堪布、阿訇、毛拉、教义等。目前,这部分人大多已过世,除对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的表述外,不再继续使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称谓。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主要指民主改革后各少数民族中那些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本民族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威望较高、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宗教界代表人士等。从统一战线工作角度讲,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指各少数民族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各方面党外人士。

6、民族风俗习惯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民族的风俗习惯:指的是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的总称,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群众性。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在民族交往中,是否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是否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7、杂居、散居的概念及如何做好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

    杂居,有些少数民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聚居区,但还构不成一级自治地方,,而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被称为杂居的少数民族。

    散居,有些零散居住在汉族地区或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成分,被称为散居的少数民族。

8、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必须有一大批德才兼备,既能坚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能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因此,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特别是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的高中级干部,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少数民族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他们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50万人,这是我们党在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上,取得举世公认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9、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5)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新疆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新疆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我们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1954年起,新疆相继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

  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在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同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民族区域政策法规,使民族政策的制定、贯彻与改革的目标和进程相衔接,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各民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充分行使了管理本民族地区各项事务的自治权利,而且使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政治权利大大增强。

    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即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了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以外,同时还享有10项自治权利:(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权;(2)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本地情况的,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有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权;(3)执行公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权;(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权;(5)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规划,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主权;(6)对本地方资源的依法保护和合理优先开发利用权;(7)经国家批准后开展外贸、边境贸易的自主权;(8)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9)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的自主权;(10)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等。

 

民族宗教知识

1、当今世界有多少民族?我国有多少民族?

答:当今世界约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我国有56个民族。

2、我国少数民族共有多少人口?

答: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全国总人口124261.22万人, 55个少数民族10449.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答: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壮族,有1617.88万人。

4、我国现有哪几个民族自治区?

答: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我国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四,语言平等。

8、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什么?

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9、清真食品有什么特点?

答:其特点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包括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肉)、动物血液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等物。

10、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禁用猪肉?

答: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有禁食猪肉的饮食习惯。

11、我国现有几大宗教?

答: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12、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多少人?

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

13、我国五大宗教中,土生土长的是哪一教派?

答:道教。

14、我国佛教分为哪几支?

答: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三支。

15、《宗教事务条例》何时颁布和施行?

答:200411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26 号令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自2005 31 日起施行。

16、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宗教界人士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17、我国宗教的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的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原则。

18、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教?

答: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做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对于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宗教活动,经过长期教育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

20、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2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都是哪些民族? 

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族。

22、新疆有多少个民族,主要有哪几个民族?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

2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3)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4)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5)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4、在我国,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民族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异同,都享有平等的地位,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各个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不承认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歧视任何民族。(3)在社会实践中,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克服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而造成的享受某些权利的制约,使法律的规定变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

2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6、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2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指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于宗教及其规律的根本认识,以及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处理原则。

28、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主要有公民权、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物权、劳动权利和劳动者的休息权,文化教育权利,妇女、儿童、老人和婚姻、家庭受保护的权利,华侨、归侨和侨眷受保护的权利等。

29、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国家、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等。

30、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匡正祛邪,疾恶扬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勤学求索,自强不息;力戒糜奢,克勤克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谦和礼让,严己宽人;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尚德重义,厚德载物。

31、胡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具体内容是什么?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本文关键词:民族宗教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9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9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