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

发布时间:2015-01-04 20:57

 

【摘要】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经典定义为: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在概括与包容水平上高于新的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得到丰富;研究对象得以扩大,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用范围得以扩充,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诸多领域;应用的有效性逐渐得以证实。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在教学过程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具有较大的空间。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行组织者理论概述”,该部分主要阐述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分类、功能以及其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该部分提出地理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时要综合考虑学生条件和知识条件。第三部分“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程序”,该部分从设计和应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设计程序环节笔者认为首先要分析新知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然后选用合适的类型,最后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在应用程序环节笔者采用了Joyce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模式,即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需要学习的新材料,最后通过综合贯通使知识结构得到加强。第四部分“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通过教学实验论证了“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地理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提供了方向。文章最后总结和梳理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 地理教学; 鲁教版; 必修一; 应用; 
 

1引言

 

1.1选题背景

1.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需要、情感状态等。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人,其学习过程具有整体性,是由各个阶段的学习构成的。每个阶段的学习层次和重点不同,但每个阶段的学习又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高中地理的学习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而言,就要求他们能将不同阶段的地理学习整合到自己的整体学习中来,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了解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发展。

1.1.2“先行组织者”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助于促进有意义地理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语言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当新旧知识建立起这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时,便会发生有意义学习,否则为机械学习。“先行组织者”的使用能帮助学习者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习得和旧知识的保持,不断完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促成有意义的地理学习。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学生若只是记住其定义和变化规律,而不会应用,则不属于有意义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的“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固着点,即请同学们回顾夏季和冬季自己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回忆哪个季节影子较长,然后引导学生探宄其中隐藏的地理原因,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能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同时这种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探宄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先行组织者”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找到落脚点,促进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和保持,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可辨性和清晰性,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地理学习。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1.1有利于丰富“先行组织者”运用于地理教学的理论

目前对“先行组织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者多从“先行组织者”的定义、类型、呈现方式、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研宄。国内已经有人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及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而专门研究“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却还不多。本文通过对“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宄,尝试提出地理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的应用条件、设计和应用的程序以及应用的原则,本文还设计基于“先行组织者”的地理教学案例,并开展实证研究,这些将丰富“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1.2.1.2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和推广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在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时需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关注学生生活中有关的地理事物,将学生的周围环境作为重要的地理教学资源。此外,本文以自然地理部分为例,自然地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稍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心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2.2实践意义

1.2.2.1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发展自我”。将“先行组织者”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了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原有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这种学习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先行组织者理论概述

 

半个世纪前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的概念,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断研宄,先行组织者的理论趋于完善。本章主要阐述“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分类、功能以及其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1“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首先提出“先行组织者”一词,并给出了其经典定义: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在概括与包容水平上高于新的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之后,奥苏贝尔本人以及后来的研宄者发展了这一概念,主要表现在呈现顺序和包摄性上。在呈现顺序上,先行组织者可在新材料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呈现;在包摄性上,先行组织者可高于也可低于学习材料。这个引导性材料用精炼的语言说明将学习的知识与哪些已有知识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并能简单介绍所学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2.2“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2.2.1根据“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进行分类

依据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抽象程度和包容性,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气上位组织者,即先行组织者的包容性高于新知识,新知识是对先行组织者的补充。例如,在学习賴皱和断层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先呈现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相应的地质构造示意图,以此作为上位组织者,为新知的学习提供着力点。下位组织者,即新知识的包容性比先行组织者更广,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实际上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脚手架”。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概念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概念,然后再学习自然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自然资源的自然和经济两个属性。并列组织者,即新学习的内容与先行组织者之间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但两者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例如在学习陆上内循环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海上内循环的形成过程,以此作为并列组织者,引导学生自主绘制陆上内循环过程示意图。

2.2.2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进行分类

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类,即陈述性先行组织者、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和比拟性先行组织者。

陈述性先行组织者主要是在学生不太熟悉学习材料的情况下使用,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使新知识快速进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准静止锋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我们生活的江淮地区每年五、六月份的天气情况,为准静止锋的学习奠定基础。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主要适用于学生较熟悉的学习材料,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辨析新旧知识间的异同气例如,在学习完地球公转运动后,可设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点比较”的比较性先行组织者。这样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新旧知识间的异同,防止由于新旧观念的相似而造成混乱。

比拟性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性质和特征上与新学习材料相似的组织者,通过先学习组织者,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固着点。例如,在学习某一时刻,不同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数学中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上,位置的角度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比拟性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理解该地理规律。

 

3“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20

3.1学生条件..........20

3.1.1学生的知识条件.....20

3.1.2学生的生活体验条件.....21

4“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程序........25

4.1“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设计的程序.......25

4.1.1分析新知,联系旧知.......25

5“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35

5.1实验准备阶段......35

 

5“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为了检验“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

 

5.1实验准备阶段

5.1.1研究假设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当堂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保持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不同属性的知识产生的影响不同

5.1.2实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

5.1.3被试的选定

笔者选取江苏省淮安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基本情况较相同的两个班级作为被试,具体情况如表5-1所示。并随机抽取高一(7)班为控制班,高一(15)班为实验班。

 

以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6结论与展望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起到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固着点”、“支架”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新知的学习与保持,在调动学生认知倾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习和与一线教师的交谈,分析了“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设计与应用的程序。此外,笔耕文化传播,还在教育实习期间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在本章,笔者将对研究的基本结论、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梳理。

 

6.1基本结论

第一,分析了“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笔者认为“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包括学生条件和知识条件两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考虑“先行组织者”理论应用条件时,应分析学生的状况。当学生知识基础缺乏、生活体验不足或者具有相关性知识时,可以将“先行组织者”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此外,还应考虑所学的知识条件,当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难度较大或者知识远离学生生活时,可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理论。

第二,提出了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笔者根据已有的研宄成果,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分为叙述式先行组织者、故事式先行组织者、图像式先行组织者、模型式先行组织者、实验式先行组织者和影视资料式先行组织等六种类型。每种呈现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教师应结合知识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选取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呈现形式。

第三,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设计程序。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设计程序,即分析新知,联系旧知一一选用合适的类型一一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

第四,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应用程序。笔者根据Joyce的理论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程序,并选取鲁教版必修一的“产生时差”这一目,按照该应用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第五,实验论证了“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进行了自然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先行组织者”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与保持。(2)“先行组织者”的运用有利于基础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基础扎实学生的学习保持。(3)“先行组织者”的运用更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奥苏贝尔的基本观点,也为“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敏.  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先行组织者的建构[J]. 化学教育2012(12)
[2] 赫兴无.  认知发现说指导下的地理教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2(33)
[3] 孙海平.  地理概念获得的几种策略[J]. 地理教学2012(20)
[4] 高国翠,高凤兰.  高校专业俄语写作教学的先行组织者设计——以说明文写作为例[J]. 中国俄语教学2009(03)
[5] 高国翠.  先行组织者模式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以俄语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6] 杨士军,杨玉东.  浅谈陈述性地理知识教学的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Z1)
[7] 肖金花.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的运用——以“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一节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
[8] 宋文评.  运用先行组织者化解化学教学难点[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04)
[9] 朱菊生.  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地理教学研究——谈导入教学的设计、效果及要求[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10] 李家清.  学习理论与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研究[J]. 地理教学2007(01)



本文编号:10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0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