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4 02:42
  奥巴马在2009年的发言“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是创客运动全球发展的开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了我国创客运动的发展。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至今日,我国的创客教育已经历了五年的发展。创客教育在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创客教育所独特的性质,其开展需要一个具备多学科知识积累、较强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跨界融合特质的创客型教师,创客型教师是实现创客教育发展的前提与根本。从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在软硬件技术方面比较合适,并且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化位置,其职业发展处于瓶颈期。为促进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发展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转型为创客教师成为有效的途径。2017年3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山东省学校创客空间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鼓励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主动转型,充实到创客师资队...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1.1.2 创客教师是实施创客教育的关键
        1.1.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创客教师的先锋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师适应性研究综述
    2.2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2.3 创客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2.3.1 .创客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研究现状
        2.3.2 .创客教师培训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理论研究
    3.1 相关概念
        3.1.1 适应
        3.1.2 适应性
        3.1.3 教师适应性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社会适应理论
        3.2.2 教师发展理论
    3.3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理论框架提出
        3.3.1 教师适应性理论框架的提出依据
        3.3.2 创客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理论框架提出
    3.4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理论框架的解析
        3.4.1 信息技术教师适应要求方面
        3.4.2 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适应方面
        3.4.3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特征方面
        3.4.4 信息技术教师行为改变方面
第4章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调查研究
    4.1 问卷设计与实施
        4.1.1 初始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预测试与修订
        4.1.3 最终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4.2.1 信效度分析
        4.2.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3 创客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4.2.4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差异分析
        4.2.5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相关分析
        4.2.6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回归分析
第5章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提升建议
    5.1 对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建议
        5.1.1 .教师理念方面
        5.1.2 .教师态度方面
        5.1.3 .教师知识结构方面
        5.1.4 .教师行为方面
    5.2 对教学支持环境方面的建议
        5.2.1 .学校方面
        5.2.2 .教育主管方面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9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769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